荐书丨《韭菜生存指南》:明智思考极简入门,社会现象批评之书


  在热衷土地的文化里,以上想法会无比强烈。地表土地就那么多,是一个定值。所以发展就是占土地,财富就是买房子。有钱有力气使劲往土地上折腾。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换一个人继续死循环。舞台就那么大,剩下的都是演出。但首先要圈地,在这块土地上,从此就看我演出,直到谢幕。这当然是个古老的逻辑。从前的帝国皇帝都把开疆拓土当成永垂青史的不世功业。你占得多,我就占得少。我占得比你多,我就比你强。我比你强,所以我就该留在历史上。

  相信财富定值的文化,一定会重视人际谋略,以拼命从别人那里多拿一点。既然蛋糕不能做大,那就想办法影响蛋糕的分配。最大的分配权在政府手中。于是,这样的文化往往是官迷文化,热衷于观察官场(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讨论官场(想想他们可能会怎么分)、巴结官场(求求他们多分一点)。朝中有人好做官,家中有官好赚钱。这个逻辑同样很古老,应该过时,却总不过时。就像春天或者冬天,等一等还会再来。

  这种文化会无比“精致”,因为大家的焦点在一处。不精致,就会被淘汰,而且是惨遭淘汰。大家都在盯着那点好东西,你盯着它,于是大家也就盯着你。精致到内卷,不内卷都不行。你失败,将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想偷偷抹泪都不行。你说惨不惨?

  为了避免陷入悲惨的命运,大家普遍相信“阴谋”。利益都在明面上,分配必须不透明,不然就得不到利益,或者利益会被别人抢走。有人得到了利益,其中一定有阴谋;我没有得到利益,也是拜阴谋所赐。如何发展出阴谋,在台面之下筹划布局,就成为重中之重。当韭菜,在阳光下茁壮生长,却不得不时时提防被阴谋地割掉。

  被割“韭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是韭菜,但不想被割,而想割别人。另一种是,本来不是韭菜,但因为被带节奏,被带成了韭菜。如果你一旦被割,马上就意识到了,很不爽:我好疼,我好疼。这是痛点。知道有痛点,还是清醒的。如果你被割掉了,还觉得开心:大丰收,大丰收。这是盲点,俗称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盲点比痛点更可怕。

  最为致命的盲点深藏于故事带来的群体狂热。18世纪早期关于英国南海公司的致富故事曾让牛顿赔得血本无归。南海公司具有南美贸易特许权。这家业绩平平的公司通过对南美贸易的夸张性表述让公众燃起了发财梦想;而跟政府的特殊关系又让公众放松了对它的警惕。在贿赂包括财政大臣在内的政府要员后,南海公司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国债的计划,欺诈性宣传和国家信用背书引发股民大规模追捧,南海公司的股票一度从一百多英镑涨到上千英镑。政府通过南海公司支付高企的国债利息,南海公司则通过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来换回收益稳定的国债。如果可以持续,它们双赢。而在公众这边,律师不打官司了,医生不看病了,牧师不祷告了,大家纷纷炒南海公司的股票。在英国铸币局任职的牛顿入场之后迅速抛出,小赚一笔。眼见着股价节节攀升,他按捺不住再次入场,没想到已是最高点。跟所有不知内情的公众一样,牛顿并不知道,或者无法知道,南海公司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业绩。他被人用故事施了肥,长成了茂盛的韭菜。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算不出人类内心的疯狂。牛顿知道宇宙的节奏,却误入他人的节奏,被割了韭菜。

  “韭菜”被割,往往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财富。钱被别人不公正地拿走了。一个地方是时间。时间被别人不公正地拿走了。大多数人看重财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在市场环境下,货币给种种商品标价。于是大家就容易产生幻觉,以为钱可以购买一切。其实不能!钱可以购买生命之中的时间,比如,通过购买效率更高的工具把时间节省下来。但是,节省下来的时间是生命中本来就有的时间。钱无法购买到生命之外的时间。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长度大致是一个定值。财富和财富可以购买到的一切,只有在这一段时间中才能起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生命既是财富的定义域,离开了生命,财富无从定义;也是它的值域,离开了生命,财富毫无用处。生命由一分一秒的时间构成。以人均寿命77年算,大约4000周。每一周就像一页纸,生命就像一本书。每过一周,就会撕去一页。4000张纸撕完了,生命也就没有了。在这4000周里,我们可以赚很多钱,但我们很难给生命册加上一页。从这个角度看,时间被人当韭菜割去,才是最心酸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加班,越来越不相信加班是福报。道理就在这里。在一个地方亏了钱,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赚回来;在一个时间段亏了钱,可以在另一个时间段赚回来。而生命里亏欠的时间,又能从哪里赚回来呢?

  文明的进步表现为假日的增加,假日,holiday,神圣(holy)日子(day)。不能让自己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被别人当韭菜收割。用铁镰刀收割是收割,用金镰刀收割也是收割。是不是被收割,跟收割的工具和出价的高低无关,而只跟是否违背了自己的心意和利益相关。为此,需要明确自己的利益,保守自己的心意。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