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家道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丨林尚立:遵循天下国家道理是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纵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史,这种历史自信离不开党对天下发展之道和治国安邦之理所具有的深刻历史洞察力、高超战略判断力和强大政治执行力,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党对天下国家道理的深刻理解、系统把握和有效运用。

自信的底气,改革的勇气,发展的志气,这三者融聚,构成推动中国未来发展不可估量的力量
  文汇报:在书中,您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改天换地大气象点燃中华民族精神世界”,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通过唤醒民众以救亡图存的革命时代;也体现在通过改革开放使得国家的精气神始终保持在充满生机活力的状态,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安身立命的精神和气质”。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时,您为什么特别强调这样一种精神力量?

  林尚立:我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说中国社会“一盘散沙”。但40多年之后,我们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靠的是什么?美国之败,败在“钢多气少”,而中国之胜,胜在“钢少气多”。所以毛泽东的一句话很重要:“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一盘散沙的民族在短短40多年时间里变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民族,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和国家陷入严重精神危机之时,用科学理论成功唤醒中国人民,重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并以持续不断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来充实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内在力量。伴随着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胜利,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经历了觉醒、觉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发展历程,在不断激活五千多年文明塑造的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同时,又不断从党和人民奋斗所铸就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获得新的更强大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不断壮大,既是中国崛起的具体彰显,也是中国崛起的内在支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什么我们能够不断创造历史性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将整个中国人民的活力和创造力释放了出来,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融为一个整体。中国共产党没有把自己的任何东西神圣化、教条化,而是立足于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同时又能直面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主动变革和完善。有自信的底气,有改革的勇气,还有发展的志气,这三者融聚在一起,构成了推动中国未来发展不可估量的力量。

基于自为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际上成为中华文化现代发展的特性、内容和形式
  文汇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您在书中指出,以这四大理论特性比照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可以发现其中有三大理论特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是高度契合的,即“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三大“内在契合性”? 

  林尚立:首先来看“人民性”。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人”和“民”是两个概念,“人”相对于天地而言,“民”相对于国家而言。在天地之间,老子认为,人高于物,与天地相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儒家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在国家之中,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强调“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无论是“人”还是“民”,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都被高度肯定,不仅决定国家社稷,也决定天地万物。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泰”和“民安”是一体的,国家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为民造福、安身立命的问题上来。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起点是从人民开始,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主义有着高度契合性。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也是从现实的人的生活出发,整个历史的目的是让人们真正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第二是“实践性”。中国人的一生是立足于实践而展开的,将一生的奋斗立足于与天地互动的世间,立足于自我完善的人生实践,立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它与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相契合。第三是“开放性”,它与“实践性”密切相连。开放性体现了文化的自主性,中国文化是独立且自成体系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也是淬炼文化自主性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则在于其科学性,能够批判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