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对谈录》:这本书藏着中国人最高级的审美基因


  在我看来,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紧密相容,山水画的诞生由思想而来,而其实践也反过来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这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至今,“游山玩水”在中国人眼中依旧是一件风雅之事:纵情山水、诗酒唱和、游心翰墨。传统上的“雅集”“流觞曲水”亦多发生在山林茂竹之间,“游山水乃文雅之事”这一认知可以说是长久积淀形成的文化共识或精神共识。

  回望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争相涌现、百花齐放。老子、庄子、孔子等哲学家都有在山中隐居的经历,佛学、玄学等哲学思想流派都萌发在山水之间,“山林间”在此时便已经表明它是“孵化思想”的理想空间场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写了《画山水序》,文章提出了“为什么要画山水画”以及“如何画山水画”这两个关于价值与实践层面的问题,至此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立理论建构,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其提出的“畅神说”“卧游说”亦成为一代名士阶层对于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理论概括,深刻反映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的艺术观念。

  中国山水画至隋唐已独立成科。文人游走在山水之中,将自身的知识修养融汇其中,绘制山水画的过程如同一个追寻“道”之境界的过程,文人墨客于山水间安置他们的灵魂,找到了自我的精神归属,在画面、主体、观者三者间都建立一种紧密的情感联系。

  中国山水画发展变革的又一关键节点在宋元,这一时期展现了社会变革对山水画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山水画作为文化载体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个人精神寄托的表达。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占据优越地位,强调文化发展,社会稳定,后来由于外族的入侵,打破了以山水画追寻“道”为基础的理想境界,知识分子开始关联自然与社会政治,形成了“江山”的概念。于是北宋时期山水画描绘的山峰雄伟、气势宏大,展现出“浩然之气”。而南宋时期出现了“宋室南迁”等政治变局,进一步影响了山水画的演变。元代则取消科考导致士人在市井或山林隐逸,山水画重新回归自然,展现了“古意”“古雅”和“高逸”的风格。注重天趣、意趣与写意性,成为元代山水画的突出特色。

  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意境深远,饱含中华民族对个人精神、宇宙道行和家国天下情怀的深沉寄托。中国山水画不仅描绘自然山水的形态和色彩,更注重表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钟爱山水画的原因在于其悠久历史、文人情怀、多元文化融合。观赏山水画不仅是审美体验,更是心灵陶冶,培养审美情趣。这种艺术题材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仰,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彰显深刻的生态观与宇宙观。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
  由以上的历史追溯也可知,中国山水画深受玄学精神以及老子、庄子等哲学先贤的影响,强调人精神的“逍遥”与主体的自由。老子常提“道”的玄妙和本质状态,而庄子更加注重个体的“逍遥”和自由。

  中国山水画中“道”的境界,并不仅仅停留于技法,而是指一种精神超脱的状态。中国山水画的目标亦并不仅仅在于直接描绘山水的物理形态,更侧重于传达其中蕴含的人文与情感意义。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便是其对意象与意境表达的重视,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绘画的明显区别。

  山水画家通过自由地徜徉于山水之间,寄托着最内在的情感。“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和阮籍通过追求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创造性地模仿庄子的生活态度,在社会规范领域产生了一种突破性的生命态度,将游山玩水视为一种风雅的生活风度,对后来士人阶层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都使得山水画及山水诗成为一种围绕这些价值和精神展开的文化表达,通过歌颂、描述、赞美等手段,呈现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中国的山水画家往往是在游走的过程中来观察山水景象,然后通过默记、整合到画面上,这也是古人创作方法的一大特点。

  具体来看,意境的营造首先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性表达。谈论中国山水画,总离不开讨论中国的山水诗。诗词中的比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中国画以很大的启迪,讲求含蓄、虚实、计白当黑,更是加强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象能力,诱发观者的想象力。“诗意”成为中国山水画一种重要的审美取向。 

  其次,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也体现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征中,这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传统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观点的提出者郭熙生活在宋代,当时士大夫们的心态逐渐从追求功名利禄转向了更为闲适的生活态度。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