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对谈录》:这本书藏着中国人最高级的审美基因


  此外,在中国山水画的表达中,给予观者想象空间也是意境营造的重要方向,如“留白”和“似与不似”两种手法。“留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道”的核心,黑与白的相对关系展现了阴阳调和的思想,同时传达了敬天爱人的宇宙观精神。“似与不似”则是中国山水画中“不求形似”的自然延伸,近代艺术家齐白石将这一观点更朴素地表达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诗意、禅道和哲学特质,难以用简单语言尽述。

重拾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当今中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古人所寄托的自然山川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繁忙的都市生活使有些创作者开始背离传统山水画的初心,也违背了自己的本心,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当画山水成为功利驱使下的任务,它便慢慢地违背了山水画原本的追求,“澄怀观道”“畅神说”对于“道”境界的追求等亦无从谈起。这种趋势为当下山水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中国山水画最纯粹的出发点在哪里?中国山水画是否仍能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它的价值?作为画家的我们又如何继续在艺术语言上焕发中国山水画的活力和生命力?

  对此,真切地回望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追寻我们的初衷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也是我们在思考当下山水画艺术的整体格局中的重要参照。

  对于个人来说,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艺术注重画家自身的“性情”,其本质是整个精神层面的修为,还包括实现了超越个人的特质。

  中国山水画的终极目标是回归内心状态,使个体的修为、修身达到一种境界。这两者的结合是中国艺术的最终评判标准。这也为当代的中国山水画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超越自我,使精神达到趋向“道”的高度。这个过程,既是技艺的不断精进,也是精神层面的不断深化。

  当代山水画家还应确立一个底线,我们是绘制山水画而非风景画。这种明确的边界有助于确保艺术创作不失其本质,强调中国山水画在追求心灵表达和修养方面的独特价值。

  当然,对此我们也应当怀有足够的信心。在明清时期,中国山水画曾一度陷入低谷。随着20世纪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国山水画开始在革新和融合中焕发新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山水画重新崛起,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画家们不再仅仅是承袭前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吸收多方元素,使中国山水画走出了狭窄的传统边界。

  画家如黄胄、刘海粟、吴冠中等在保留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同时,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使山水画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此外,年轻一代的画家也开始将山水画与摄影、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因此,我们也应当对中国山水画的未来怀有信心,相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它将继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首发于《光明日报》2024年3月7日15版《山水画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