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自1915年动议编纂,1936—1937年出版第一版,历经6次修订,内容与时俱进,学科架构更趋完善,知识体系更趋系统,是老百姓心中的“国民工具书”,更是国家的重大文化工程。
《辞海》(第七版)出版上市以来屡获出版、印制大奖,销售数字不断刷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满足读者需求,丰富《辞海》的产品形态,我们又推出《辞海》(第七版)彩图两卷本。
《辞海》(第七版)彩图两卷本采用辞海专用微涂纸全彩印刷,将彩图八卷本“瘦身”为上下两卷本,体积减少了一半多,但图文内容和版面都保持完全一致,更便于查阅和携带,全面提升了读者的查阅体验。
 《辞海》(第七版)彩图两卷本 陈至立 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3万条词目,2350万字 一部记录新时代的文化大典
《辞海》(第七版)彩图两卷本在内容上与彩图八卷本保持一致,总条目近13万条,总字数约2350万字。与第六版相比,第七版新增条目(含义项)1.1万余条,75%以上的原有词条都有程度不同的修订或更新。
《辞海》(第七版)首次以工具书词条形式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条目,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重要发展战略。同时,在内容方面进行大量与时俱进的修订和增补,学科架构更趋完善,知识体系更趋系统,集中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的新事物、新成果,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新发展。
18000张彩图,展现时代风貌
《辞海》(第七版)彩图本新增彩图至18000张,与以往各版相比,《辞海》(第七版)的图片画面更精美、色调更统一、配图与时俱进,展现时代风貌。
《辞海》中的配图不仅可以美化版面,还是释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读者通过观察直观的图片,加深对释义的理解。《辞海》(第七版)中收录的彩图画质更精良、视角更专业。
生物学科中,大量采用了特写摄影作品,并尽可能在有限的图幅中保留环境特点;地理学科中,采用了不少城市的航拍作品;第七版新增的肖像图尽量保留了身份特征,如指挥家、摄影师、国王、画家,偶尔也会保留画面完整的全身像或半身像;体育类配图反映了该运动的典型动作和场景;建筑类配图尽量呈现建筑的立体结构;对于器物名词,如器皿、乐器等,在版面上多采取去背景的抠图处理,突出其形制和特点,也使版面更灵活透气。
与以往各版相比,第七版的地图绘制有了质的飞越。所有地图均由国家权威的地图出版机构——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地图编制采用平面政区与立体渲染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空间里直观地展示了地形地貌。
《辞海》(第七版)还随正文词条与时俱进新增一些展现建筑、科技、人物、城市等方面变迁的图片。
《辞海》(第七版)彩图两卷本中插配图片的大小与彩图八卷本基本一致,印制精良,赏心悦目。
1800多位顶级专家参与编纂 提供权威可靠的知识体系
《辞海》能获得一代代读者的高度肯定,离不开其权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特点;《辞海》能与时俱进、实现一次次升级迭代,离不开一支权威稳定的编纂队伍、严谨科学的编纂流程,这是《辞海》这一品牌赓续百年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障。
《辞海》拥有一支极具权威且相对稳定的编纂队伍,从舒新城、陈望道到夏征农、陈至立,从苏步青、谷超豪到李大潜,从谭其骧到邹逸麟,从郭绍虞、朱东润、章培恒到陈思和、陈尚君、骆玉明……全国顶尖学者一代接着一代,薪火相传,承前启后,保证了《辞海》的权威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七版作者队伍由来自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1800多位一流专家学者组成。大家满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历时6年,高质量地完成了《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任务,打造了一部涵盖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哲学社科等100多个学科的文化大典。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辞海》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权威可靠的知识体系。”《辞海》(第七版)副主编、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高度肯定《辞海》在信息爆炸时代的重要性。
“《辞海》是当代学术总体展示,无数学者编辑在其中投入大量精力,力求全面准确反映世界前沿变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参与了《辞海》第四版至第七版的编修,是第七版中国古代文学分科主编。
“‘对不对,查《辞海》’是社会大众对《辞海》权威性、科学性的高度肯定,甚至成为人们评判是非的重要指标。”熊月之是《辞海》(第七版)的分科主编,曾多次参与《辞海》的编纂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