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他曾因“下课后冒雨骑自行车‘开溜’”走红网络;他在二次元社区bilibili拥有174万粉丝,被称为“科普老顽童”。
在介绍《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这本书的创作渊源时,汪院士说:“写这本书的缘起,是我在同济大学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科学与文化。目的是通过讲故事,从科学的文化源头出发,阐发科学的创新本质。希望有助于纠正对科学的误会,(大家)不要把科学看得太严肃。”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汪品先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01 探班“舞台”背后的科学家 科学成果就像是一台演出,大家看到的是科学家在舞台上的光鲜与亮丽。假如你真要了解演员,不能只看台前,最好到后台,甚至到排练场去看看。同样,想要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就要去看他们成功之前的经历。
《科坛趣话》没有正面介绍科学家和科学知识,而是带我们深入科学舞台的“幕后”,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讲起。“涉及源头创新的重大科学问题,最初的各种想法多数都是错的,只有其中一个后来得到证实,才是对的。”
做出许多重大发现的哈雷也曾认为“地球是空心的”,《天演论》原作者赫胥黎曾将深海软泥与酒精反应产生的硫酸钙当成是“原始生物”,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开尔文勋爵曾认为地球年龄不到一亿年……这些并不是失败,正如书中引用爱迪生的格言,“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有一万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02 科学家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阿基米德怒斥执剑的罗马士兵,“不许碰坏我的圆”;
魏格纳为了保障同伴的安全,生日那天踏上冰盖的不归之路。这是科学家精神!
门捷列夫梦里都是化学元素,梦见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皮埃尔·居里用手臂试验镭的放射性,见了伤痕还极为高兴。这是真正的科学追求!
谦逊内敛的达尔文差点将进化论的发现权拱手让人,发明奇才特斯拉最终却潦倒一生,卡森哪怕罹患癌症、遭受诋毁依然坚持为环保发声……真的科学家追求的是科学真理、学术上的谜底,不是名利。
《科坛趣话》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起鲜活的科学家形象,一件件真实的案例反映出科学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03 科学家的艺术情结 爱因斯坦90年前迁居美国,为什么把钢琴也从德国托运过去?科学家发现的“上帝的指纹”究竟是什么?达·芬奇究竟是科学家还艺术家?埃舍尔阶梯,如何受到彭罗斯父子的“不可能三角”的启发?
拉斐尔的《雅典学园》壁画里,既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漫步中畅谈哲学,又有欧几里得和毕达哥拉斯在埋头作几何图。很明显:文艺和科学本来就是一家。
“科学的果实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两者互为条件,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偏差。”
科学源头的创新来自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科学的重大突破来自对传统认识的怀疑。汪品先院士曾说:“如果我们在强调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淡漠了科学的文化层面,而过分倚重物质刺激的效力,就会陷入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泥潭,使浮躁与发展同步,泡沫与光环俱增。”
汪老认为,“时至今日,我们的短板还是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而创新不足的根子在于文化,这也正是我们呼吁‘科学与文化’结合的道理。”
“科学是好玩的。科学不光有用,而且有趣。”汪老将这种热爱注入文字,用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他眼中科学的文化本性,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科学与文化间的桥梁。
书中是每则不超过2000字的短故事,用汪老自己的话说:“如果开个玩笑,这本书其实蛮适合大家上厕所时带着看,看完一个故事,不会牵肠挂肚,可以接着做别的事。”
即使你对一些科学名词仅限于“听过”,没有关系,这本“趣”闻集锦语言深入浅出、文字优美贴切、行文风趣幽默、故事引人入胜,读来毫无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