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民
孙甘露通过《千里江山图》的写作处理了一个作家个人生活和一个广阔社会历史生活的关系。阅读革命历史题材是我们这代人文学经历、人生经历中的DNA。革命本身就是先锋的,如何让革命的先锋性获得新的有生命力的形式,就是以孙甘露为代表的这代写作者责无旁贷的。
张新颖
小说家就像间谍,探测着一座城市的秘密。《千里江山图》是一部有特殊文学气质和品质的作品。如同被紧迫的鼓点带动着,急切地往下读,又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往前翻读过的段落、章节。在暂停、回头中,重新发现和回味,紧迫的节奏由此变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
欧阳江河
《千里江山图》的语言也有一种代入的性质,它提供了原来革命叙事时没有的一种方式,逻辑线条清晰,严丝合缝、有如数学般精确。孙甘露将先锋小说、现代主义代入现实主义,代入了当时的红色上海。他就像闯进历史现场、走街串巷的邮递员,在上海的街道上重新投递出一封封来自过去的信。
李舫
《千里江山图》在动态氛围和静态气息之间,取得了动静相宜的平衡,隐蔽战线也是人性纠葛的战场,塑造英雄也呈现了罪恶,善与恶、罪与罚、贪婪与恐惧,在小说中得以蔓延和叠加。小说带着我们进入了当年黑暗的世界,也带着我们走向了光明。
董强
孙甘露对人物的把握,尤其是对小人物、普通人物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小说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有着相似之处,有时候人物要去找很细,一旦你看准了某个小人物,突然之间就发现这个小人物非常栩栩如生。并且,《千里江山图》给小说叙述带来一种空间化,像画卷一样展开。
张莉
孙甘露和其他作家很大的不同,他以《千里江山图》重建了我们对上海的文学想象。它写了一个红色隐秘的故事,把都市里我们看不见的部分翻转,重建了上海的风景。两个上海都在这个作品中流动,一个是日常的都市,还有一个是红色血脉隐秘的行动故事。这两个故事水乳相融,既惊心动魄又有日常感。
杨庆祥
《千里江山图》提供了处理历史、政治和小说三重关系非常高级的方式或者方法。孙甘露用小说激活历史,采用激活式、对话式的方式,重新处理这样一种主题最后让它的写作变得有可感性。除此之外,《千里江山图》还有“两快”“两慢”:故事快、行动快,细节慢、思想慢。而思想和信仰恰恰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础,使其变得更有深度。
岳雯
《千里江山图》是一部深得辩证之味的小说:一是明与暗的辩证,明和暗的交织让这部小说有了光和影的流动;二是静与动的辩证,空间的变动使文本更开阔神秘;三是理智与情感的辩证,小说既是写情感,也不抒情,点到为止,爆发出远远超过文字所能承担的能量;四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进入路径。
刘诗宇
《千里江山图》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一部里程碑式佳作,对于此类佳作来说,最难的事情是既做到好读,又要经得起重读。要有卓越的历史感、人性深度和思想性。这就要求作家仿佛有化身地下党人,看起来轻描淡写不露声色,实则如履薄冰,用革命的心态对待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