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求“全”。本文集力图在将熊老各个历史时期所发表的不同作品“一网搜尽”的前提下,再按其内容和体裁分门别类,重新加以排序组合,努力形成一部能够反映熊老一生剧本创作、艺术研究、戏剧教育生涯全貌的新书。按照这个编纂思路,我们在广泛搜罗的基础上,将其作品分为6卷,分别为剧论2卷,剧本2卷,诗歌、小说1卷,散文、艺评、回忆录、杂著1卷。在每一卷文集中,又按不同内容进一步细化,如剧论集中又分为专著篇、戏剧事业篇、戏剧教育篇、戏剧艺术篇、戏剧评论篇、戏剧演讲篇等六个部分;除了收录了各类戏剧论著202篇外,还努力将1921年至1956年间熊老所发表的42个剧本全部收录;在诗歌、小说卷中我们收录了熊老发表的诗歌13篇,小说6部;散文、艺评、回忆录、杂著卷中内容与形式繁多,我们收录了熊老发表的散文82篇,艺术评论46篇,回记录、序跋、发刊词评语、致辞、通信等计103篇。《熊佛西文集》总共收录各类著述约500篇(部),可谓洋洋大观。
第二,求“本”。即辑录最本原的文献。
第三,求“新”。这里的“新”是一个总的要求。一是确立新的目标。即要编一本收有除熊佛西政论以外所有文字的全集式文集;二是确考新的文献。即要尽可能搜寻到所有在过去已出版过的文集与研究集中没有出现过的珍贵史料;三是确指新的线索。即从史料文献中辨析出熊佛西戏剧观念的形成轨迹、戏剧创作的成功轨迹、戏剧活动的发展轨迹、戏剧引领的历史轨迹;四是确拟新的立意。编选文集的目的不仅仅是史料的留存,更要重点挖掘熊佛西戏剧思想、戏剧创造、戏剧活动对今天中国戏剧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与重要参考价值;五是确定新的体例。即洋洋6卷,既要按文体学划分,以保证各卷内容的相对独立,也要考虑各卷篇幅长短的平衡。
编辑《熊佛西文集》的价值与意义 我一直从事戏剧教学、戏剧创作和编剧学研究工作,研究史料,本不是我的专长。2020年,恰逢熊老诞生120周年,出了不少纪念熊老的文章和专集,这当然非常有意义。但我以为纪念熊老最为重要的便是积极弘扬他的戏剧精神和戏剧教育的理念。
通过对熊佛西一生论著的整理,我发现几乎所有熊老的戏剧理论文章中,不管是在何时、何地,都渗透着他戏剧平民化、大众化的思想理念;在诸多的戏剧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亦都是普通的市井中人;他在各地发表的演讲,刊载在报端的文章,都十分的浅显易懂,十分的亲民,即便是深邃的大道理,熊老亦能以平常之话语,娓娓道来。也正因为此,熊老与欧阳予倩、田汉等人在戏剧大众化和话剧民族化方面,有着相似的理念和共同的追求,他们才能够神情轻松,怡然自得地坐在了一起,成为中国话剧运动志同道合的“话剧三先进”。熊佛西虽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且有出国留洋的经历,但不论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在他身上,都有一种浓郁的“草根”文化情结,这也是促使我们花大力气编纂这部6卷本《熊佛西文集》真正的动因。
我们纪念熊老,究竟要纪念他的什么?我以为不仅仅是学习他成熟的创作技巧,也不是单纯地组织一些纪念活动,而是应该认真学习、汲取他一生所奉行并努力倡导的戏剧精神——平民化的戏剧之路。中国的戏剧运动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我们不必过多地追求西方的戏剧理论和技巧;中国人欣赏戏剧有其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熊老坦言喜剧对于中国人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的戏剧创作应该把目光从国外移到国内,从精英阶层移向市民大众,从冗长复杂的构作移向通俗易懂的剧情。创作者应更多地去关注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并用质朴的戏剧语言、生动的戏剧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流畅的演剧风格来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从而使普通民众能够欣赏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戏剧,能够负担得起他们的戏剧消费,并从愉悦的观剧中受到教育,这才是平民化戏剧运动的价值追求。这也是我们编辑《熊佛西文集》的价值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