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一代戏剧大师的总体成果与精神风貌|《熊佛西文集》总序节选

  编者按

  上海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产生了灿若星辰的学术名家。2018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开展“礼赞大师”活动,推出的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激发本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传承接续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学术传统和人格品质,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人民出版社启动“上海社科大师文库”出版计划。

  “文库”首批推出的《熊佛西文集》近日出版,今发布《全集》总序节选,以飨读者。



《熊佛西文集》
陆军 主编  胡传敏 副主编
定价:980元(全六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熊佛西文集》共分6卷。其中剧论2卷,包括戏剧专著、戏剧事业、戏剧教育、戏剧艺术、戏剧评论及戏剧演讲6个部分;剧本2卷;诗歌、小说1卷;散文、艺评、回忆录、杂著1卷。本书由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军主编,基本囊括了熊佛西戏剧理论著述;创作的剧本、小说、散文以及各类札记,总计约250万字。本书全面展示了熊佛西先生生前作品和创作、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戏剧工作者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熊佛西

  中国戏剧教育家
  戏剧活动家
  剧作家


  原名福禧,字化侬,江西丰城人。1919年入燕京大学学习教育和文学。1924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戏剧与教育。1926年回国后,长期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并致力于戏剧大众化和民族化的推广。曾在河北从事农民戏剧实验。先后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1949年后续任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熊佛西对中国戏剧事业和话剧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显著贡献。作品有多幕剧《一片爱国心》《上海滩的春天》、独幕剧《王三》等,理论著述有《佛西论剧》《写剧原理》《农村戏剧大众化的实验》等。

《熊佛西文集》总序(节选)
陆军

  历时一年有余的寻寻觅觅,六卷本《熊佛西文集》终于问世了。熊佛西1946年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1949年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52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1956年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生著作颇丰,在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方面,独树一帜。他留下的诸多戏剧作品和理论著述,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编剧学研究和戏剧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示范意义。

熊佛西文献研究资料的新发现
  鉴于熊佛西的文集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已有多种选本出版,作为编选者,新版《熊佛西文集》能否更全面、更真实、更客观地展示熊老的总体成果与精神风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浩如烟海的文字记录中发现新的有重要价值的文献。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近年来数字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民国文献研究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报纸、期刊和民国时期图书得以“重见天日”,为我们重新整理、编辑出版《熊佛西文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发现之一:首次整理出熊佛西的《我的戏剧生活》。

  这部分内容连载于1933年1月8日至1935年2月17日《北平晨报·戏剧周刊》中,共计34期。考虑到这部分史料对于重新认知早年熊佛西的戏剧人生之路,以及研究他如何从一名戏剧爱好者成长为中国现当代戏剧大师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极其翔实的资料,文献价值极高。

  发现之二:首次整理出熊佛西1921年11月首发于《东南日报》的剧本《新人的生活》与其他佚本。

  发现之三:首次从《北平晨报》副刊中完整地辑录出熊佛西主办的《戏剧周刊》。

  发现之四:首次整理出熊佛西所涉猎的其他艺术领域的学术成果。

  一直以来对于熊佛西的研究,学者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其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之上。然而熊佛西不仅仅是一位戏剧创作巨匠和戏剧教育大师,他所涉猎的文学艺术领域极其广泛,如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均有相当深邃而独到之研究,这是以往学者所不曾关注的。例如他写到的国画大师就有齐白石、张大千、尹瘦石、谢仲谋、张治安、汤定之、王梦白、王济远、刘元、司徒乔、溥侗、溥儒等十几位,并对于他们的画作作了独特点评,体现出熊佛西特有的绘画审美情趣。同样,熊佛西对散文的创作,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以往对熊佛西散文的了解多限于近年出版的《山水人物印象记》一书,但此书收录的仅仅是1941年至1944年间在桂林写的部分散文,而在此次文集中我们收录了他1929年至1963年间署名发表的80多篇散文,其中新收录写人物的《悼蒲伯英先生》《徐志摩与戏剧》《关于〈赛金花〉》《记晏阳初先生》,写景的《今昔中秋》《探梅记》《忆吉祥寺》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文。

《熊佛西文集》编辑“三求”
  编辑《熊佛西文集》,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不能懈怠,也不敢懈怠。为此,我为这项工作定了一个目标,希望尽可能做到“三求”。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