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作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结晶的中华法系,在中华文化积累、传承与再生产中被不断地孕育、提炼和更新,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好好传承。
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教授等著《中华法系之精神》,从民本思想、治国策略、法律文化、法律伦理、平等观念、法律价值、法医检验、判例研究和调解制度等九个方面梳理了中华法系中的核心精神及文化内涵,提炼阐释了中华法系中独树一帜的若干核心法律理念及重要司法制度,揭示了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对人类法律文明的杰出贡献,探讨了中华法系之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及其传承。

《中华法系之精神》 何勤华 等著 定价:9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2.9
(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在中华法系中的表现及当代传承 中华法系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中由来已久,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民本思想在中华法系中的体现为“德主刑辅、明德慎罚”,主要表现为礼法结合、德法互补;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慎刑措施,例如死刑复奏、“翻异别勘”重审制度等,体现出“重惜民命”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对于老幼残疾,不仅在刑事处罚上有所宽免,也有役税减免制度等。
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发展思想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等,是对民本思想的肯定与创新。
(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 在中华法系中的表现及当代传承 隆礼重法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礼是行为规范的总称,礼的作用在于教化民众,使百姓知荣辱,国家通过施行仁政,唤起人们内心的善良,使人们远离犯罪,拥有高尚的品德。但在柔性的礼无法维系统治时,“以法治国”的思潮就会产生。在唐朝,隆礼重法、德法共治的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社会治理理念,除此之外,《唐律》及其疏议中间接引用礼典,或者用经义说理的内容不胜枚举。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治理应合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理念,并在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总方略中,应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底蕴浓厚的法律文化) 在中华法系中的表现及当代传承 法律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现象,不仅包括正式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法律教育以及律学研究,还包括非正式的法律现象,即法律以外的社会规范、施行这些规范的制度和实践、思想家有关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权威的理论、一般民众的是非善恶观念,产生这些法律、制度、理论、观念和态度的社会情势及变迁等。中华法律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多元,包括了以《唐律》《宋刑统》为代表的智慧叠加的律典体系、以《唐律疏议》等为代表的许多精雕细刻的律学作品,以及由一批主持和参与制定律令,并解释、研究、运用和实施律文的法律工作者群体守护的执法护法的律家精神。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不乏有一些先进的理念直至今日仍旧指导我们向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理想的社会前进。例如以民为本,心系百姓;重成文法,律学发达;伦理为上,帮扶弱势;罚当其罪,刑无等级;天人合一,择天应时;科学断案,法检发达;以例补律,宏篇判例;以和为贵,注重调解等。
(注重亲情的法律伦理) 在中华法系中的表现及当代传承 中华法系以宗法家族为本位,尤为注重亲情法伦理,形成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法律内涵与精神风貌。亲情伦理在中华法系中主要表现为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废疾减免、亲属互为容隐等原则。早在上古时期,鳏寡孤独就已经是统治者关照的对象,秦汉时期扶老慈幼之风盛行,在汉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下,建立起了完善的养老制度。汉朝对于鳏寡孤独的救济主要有赈济物资、赐王杖、鼓励鳏寡结为夫妇等。唐朝针对鳏寡孤独以丧葬救助,宋朝还有遣医赐药、颁布“乞丐法”等措施,明朝有养济院,清朝设粥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