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山野路漫漫——新生代化石考察记》前言

  在大家的心目中,古生物学家通常会花不少时间在野外寻觅化石、考察地质,有人觉得很辛苦,也有人觉得很浪漫。其实,个中酸甜苦辣只有古生物学家自己最有体会。

  《十年山野路漫漫——新生代化石考察记》是作者邓涛过去十年间实际考察世界各地,特别是青藏高原新生代沟沟壑壑的真实写照。这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一部科学考察日记。从中,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一系列新奇的发现,还能欣赏到壮美的河山和各国的风土人情。

  该书近期入选2022年度“世纪好书”8月榜。

前言
邓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文章略有修改)

  10年前的201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野外考察随笔《追寻远古兽类的踪迹》;更蒙出版社编辑们的厚爱,在2014年出版了我们2012年前往西藏阿里的考察记《西行札达——发现冰期动物的高原始祖》。所以,当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次热情地邀请我出版新的考察记时,也让我重新回忆起从2011年到2020 年的整整10年里,那些在山野里探求追索的难忘经历。本书中的各章就来自野外考察时的笔记。

  不仅是10年,其实我一直以来就好奇于缤纷多彩的大自然。但不管走多远,我都会记得当时为什么出发,所以也会回忆起自己在上大学之前受到的影响。比如,回家探亲时还会到第一具马门溪龙化石的发现地,就在家乡宜宾距县城4公里的地方。后来越走越远,就像这本书里记述的,仅在最近的10年里就考察过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但中心工作还是在祖国各地,尤其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我自己从2001年就开始参加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而在最近的10年里,中国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得到越来越大的支持。我们古生物方面最大力度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是从2009年开始,因为中国科学院从该年度启动了青藏高原研究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群,并在2012年进一步加大支持,设立了战略性先导科技B类专项。从中国科学院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泛第三极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持续推进,到规模宏大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启动和深入开展,我们对这一地区的野外考察频率显著提高。特别重要的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于2017年8月19日在拉萨正式出征,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科研人员、青年学生和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我们备受鼓舞和鞭策,从启动会现场就直接奔赴野外。第二次青藏科学考察启动以来,稳定的经费支持、完善的后勤保障,促使我们开展了更多卓有成效的野外调查,取得了蔚为壮观的科学成果。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是世界上最年轻和最高的高原,其巨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迫使亚洲大气环流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青藏高原的隆起及环境效应是当今国际地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追溯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过程,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其中赋存的化石所反映的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是一个重要的焦点。通过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化石的广泛考察和发掘,在发现大量化石证据的基础上,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新生代盆地的地层和所含的哺乳类和鱼类等化石,追溯了脊椎动物在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的演化模式,揭示了鱼类、哺乳类中一些重要类群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我在这10年里有了更多的行政工作,到野外考察的时间没有过去那样自由了,但依然不肯放弃,更不能懈怠,总是争取能够见缝插针,投身我热爱的山野。有时确实因为其他工作而错过了随同考察队一同驰骋于野外,心也时刻跟随着他们。就像2019年从新疆穿越到西藏的令人激动的旅程,我只能将自己的渴望和祝福送给考察队员们:

  水调歌头·己亥中秋
  队伍再集,无奈缺席,心向往之,特作此篇,遥寄祝福。

  皓月傍山小,何况出冰峰。边城喀什南望,缥缈暮云空。初渡流沙千里,再越崇崖万米,险道运筹中。待旦聚人马,憧憬沐晨风。

  莽昆仑,雄阿里,路连通。夜营旷野,星辰摘手近苍穹。遍历湖盆搜豹,细究岩层寻鸟,古海猎鱼龙。等到归来日,步履盼从容。


  最大的挑战是在新冠疫情暴发的2020年上半年,许多工作都停顿下来,考察计划也不得不暂时搁置。在4月下旬新冠疫情最紧张的时刻,每天醒来,总是在家里。那时出差都不能,更不用说出野外了。计划中要去塔吉克斯坦,还暗自庆幸那里是尚未报告有疫情的几个神奇国家之一,但其实早就禁止入境了。忍不住感叹,5月都要来啦,真的要忘了山谷中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终于,在夏天可以前往西藏进行野外考察了,那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摸鱼儿·庚子西藏野外季

  众心仪、倚天高处,奈何人不离户。半年禁足焦如火,掩卷茫然回顾。长日度,最想念、羌塘藏北崎岖路,荒原落暮。况壮志凌云,冰峰勇闯,猛浪曾飞渡。

  瘟神送,迅疾行程排布,光阴岂肯辜负。铁骑聚集迈开步,队伍昂扬奔赴。乡友助,新识道、晓途破雪冲迷雾,惊翻鼠兔。看滚滚车轮,前方直指,化石掘无数。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