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派医学的催生 清初松江医家王宏翰,加入天主教,与耶稣会士研讨西学;代表作《医学原始》,选取中医经典及宋元诸家之说,并接受西医学观点,力求“致知格物、洞彻性理”,被称为“中西汇通第一家”(宋树立《中西汇通第一家:王宏翰》)。徐子瞻、李用粹、刘道深与沈元裕,医术高超,声名鹊起,为康熙年间上海四大著名医家。清代中后期,上海本土医家怀远、陆廷珍、顾兰荪、蔡小香、刁步忠等,医术卓然,惠泽沪上,名驰江南。金山世医顾观光,博通经传史子百家,主张“中西之法可互相证,而不可互相废”(张文虎《舒艺室杂著》甲编卷下《顾尚之别传》),精研天文、历法、力学、微分诸学;同时,顾氏向以医为业,所辑复的四卷本《神农本草经》,采之北宋《证类本草》,辑佚、训诂均属上乘,为业内公认的《本经》最佳辑本之一。青浦十九代世医陈莲舫,光绪年间五次奉诏入京为光绪、慈禧诊病,疗效显著,被赐为御医“国手”;陈氏门人300余众,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学术影响跨越江南遍及海内。医疗诊治的需求,也带动药铺、药行、药会的迅速发展。上海地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民间中药店,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川沙奚述山开设的药铺“长生药材”,其自制“紫金锭”在明代后期名播江南。清代最早在上海开业的,则是姜宾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在小南门仓桥街钩玉弄口建立的“姜衍泽堂”,治疗跌打损伤的“麝香宝珍膏”,功效显著闻名于市。清中后期,童涵春、徐重道、雷允上等相继开设,上海地区药房大量出现。为规范业内竞争、实现共存共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上海首个中药业行会组织药业公所建立。随着上海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药业会馆、参业公所等多个中药行会相继成立。它们议定药价、制定行规、调解纠纷,对维护上海中药业经营秩序发挥作用,此举也很快为江南诸多同行所效仿。
开埠后的上海,中医药发展与日俱增,更有众多江南名医陆续迁居上海,如海宁王士雄、桐乡陆以湉、元和陆九芝、新阳赵元益、常州周雪樵、武进孟河四家之巢崇山、费绳甫等,他们在沪上行医开业、治病救人,著书立说、翻译西学,创办报刊、兴办教育等。例如赵元益,自1869年起在上海任职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长达30年,笔述西医药著作《儒门医学》《西药大成》《内科理法》《保全生命论》等9种,弟子丁福保赞之“为输入泰西医学之一大关键,至今学者犹宗师而俎豆之”(丁福保《历代名医列传》序);赵氏还在申城组织医学善会,呼吁设医院以开医术,提倡中西医学“医异而验同”,为近代中西医学交流不遗余力。又如周雪樵,1904年在上海南市创办《医学报》,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由国人创办的中医报纸;《医学报》宗旨“独辟町畦、熔铸中外、保存国粹、交换知识”(周雪樵《医学报》1904年第5期《惠书汇复》),主张改良中国医学,倡导引进西医西药,成为清末中国医学界舆论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医界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些医家共同利用上海地域优势,将江南医药文化扎根于沪上,使之发扬光大,同时勇于借鉴欧美文化、西方医学,催生出独特的海派文化、海派医学。
本书在搜集、整理明清时期上海医家(祖籍、出生或迁居上海)的相关资料后,选择其中代表性的18位医家进行个案研究,采用文献搜集与考订、个案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涉及历史学、文献学、医学史、中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尝试从江南地域、儒医修养、医德病患、中西汇通四个方面,分章梳理他们的学术源流、交往互动,展示明清时期江南儒医的守正与通变,体现江南文化对于上海医药传承的影响;进而分析明清时期上海医学对于江南乃至全国医药文化的学术辐射及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 杨奕望,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参与《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等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近十年来,在《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CSCD)《中华医史杂志》(PubMed)《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历史档案》(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明清江南儒医的守正与通变》 (江南文化研究) 杨奕望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