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关键学什么,92岁西医院士给出答案——汤钊猷院士《中华哲学思维:再论创中国新医学》座谈会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钊猷教授,前后费时两年多,继《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后,于2021年11月推出新作《中华哲学思维:再论创中国新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新书出版座谈会,邀请业内多位院士、领导和专家共议“学中华哲学思维,创中国新医学”。

  2021年11月21日上午9:30,汤钊猷院士《中华哲学思维:再论创中国新医学》出版座谈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8号楼3楼克非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处王庆华处长等领导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分别致欢迎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原会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廖万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等医学大家作交流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研究员作了书面发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王文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上海市科普作协江世亮秘书长、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袁正平会长等20余位专家也做了交流发言。新书出版座谈会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主持。

  樊嘉院士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汤钊猷院士表示祝贺。他指出,汤钊猷院士年届92岁高龄,仍思考不停,笔耕不辍。新书是在对国内外医学现状的客观认识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和李其松教授多年医教研的经验,精心组织材料编写而成,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尤其西医临床医生应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了解中医,领悟中华哲学思维,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温泽远社长在致辞中回顾了汤院士上一部书《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出版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并认为新著中汤院士将“西学中”的理念又向前推进一步,将“西学中”的“中”创新提炼为中华哲学思维,并从我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将中华哲学思维概括为不变、恒变和互变的“三变观”,将人的生老病死和医学的基本任务视为失衡和复衡,提出中医和西医需相互学习,创建中国新医学。书中内容凝聚了汤老数十年的从医经验、研究思考、人生智慧和医者仁心,值得认真学习、交流、传播和推广。

  王庆华处长认为,自近代以来,上海一直走在中西医结合的前列,众多先贤基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勇于认识自我、接受西医理论,积极创新思维,融汇贯通,适应时代潮流和民众需求,走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海派中医最鲜明的特点。上海中西医结合在针刺、麻醉、白血病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汤院士这部新书对中国新医学进行了阐释,从哲学层面提出中医和西医如何结合,思考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对在实践工作中贯彻习总书记“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思想很有帮助。

  徐建光教授在发言中热烈祝贺汤院士的新书出版。他指出,当下人类健康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现有的医疗模式应有所转变。汤院士这些年来高度关注并致力于研究中华哲学思维和中医药文化,提出了创中国新医学的理念。汤院士新作的出版在相当程度上也解答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对坚持践行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国的新医学给予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金力校长代表复旦大学和上海医学院,对汤钊猷院士新作的出版表示最诚挚的祝贺。他认为,自2011年起,汤院士以八秩高龄笔耕不辍,先后完成“控癌三部曲”,是我国癌症防控工作的标志性著作;又在米寿之年完成对“西学中”的振臂一呼,倡导中西医结合的适宜路径,完成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中为洋用的逻辑闭环。于九秩高龄的汤老又出新作,并升华到中华哲学的角度来观照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令后辈敬仰。

  金力校长指出,大学是做教育的,习总书记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成为大学者、大先生,汤院士基于专业,超越专业,面向自然,感悟真谛,追求对自然认识的统筹和深邃研究,这是一个学者的最高境界,是一个真正的大先生;汤院士的著作也体现出了中国气派,是高校通识教育、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政课程很好的教材。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