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 《艺术即历史:书画同体》 方闻 著;赵佳 译 定价:135.00元
中国艺术史学者方闻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艺术即历史:书画同体》近日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中,方闻教授全面梳理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历史,并对诸多艺术史重要议题提出了全新见解,例如:每件艺术品都代表了艺术自身历史的重要时刻;书法与绘画在中国艺术中的核心地位及二者的历史关联;再现性绘画与雕塑在早期绘画史中的平行发展;晚期绘画史中被视作艺术家个人表达手段的笔墨;流派传承这一典范的重要性;收藏家的作用……方闻教授将作品分析与语境化解读巧妙结合,展示了一个中国艺术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深刻洞见。
导论:书法、雕塑与绘画的离合之变 谢伯柯 人们或许会好奇:方闻究竟是学者,还是博物馆的专家呢?无论是哪种身份,他根本上还是一位尽责的导师。正如博物馆的征集品终究要成为学术研讨和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一样,公众教育也始终贯穿在他的研究工作中。他一心致力于借助可靠的作品序列构建起确切的中国书画史。方教授本人(及其夫人)也时常谈及,他的著述在经年累月之后也很少需要修订,除非出现了个别需要替换的新例证。毕竟在他看来,史实只有一种,历史也只能有一种。他时常提醒学生:“文物总是没错的”,而关于它们的史实也是应该可以探明的。现实中,方闻相当坚持自己的基本观点,但他也能根据新出现的证据来修正个人的某些具体看法。方闻从一开始就认为,20世纪50 年代时逐渐凸显的艺术史与汉学的学术冲突,根本就是无谓的。他认为,鉴定能力与汉学功底对于成熟的学科研究而言都是必需的。数十年来,他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术积累,而他本身又首先是形式主义者、风格学者与实证主义者。现在,他甚至会常常排斥一些过于语境化或史学史的研究。这是,因为,此类研究未能足够重视“艺术家必须”关注的风格问题,而仅仅停留在“人类学”的研究层面而已。方闻强调 :艺术即历史。每一件艺术品都具备自身的历史。它始于艺术家的起念动手,终于完成收工。每件作品均是由无数此类时刻和作品所组成的历史序列中的一个瞬间。
《艺术即历史:书画同体》共分为八个章节,回顾了方闻先生在他最钟爱的学科领域开展教学、写作和策展时所涉及到的主要议题和他个人的最新观点:
1.艺术即历史,每件艺术品均保存着艺术自身辉煌历史中的某一片刻。艺术的历史绝不是其他历史的附属、寄生或图载。
2.博物馆是开展严谨研究和教育的场所。
3.书法与绘画在中国一切艺术形式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两者之间密切的历史关联。
4.中国艺术史的早期阶段,绘画和雕塑中再现性技法的并行发展。
5.笔法在晚期绘画史中至关重要。艺术家将其抽象地视作个人表达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再现性技法或目标。
6.师资传授谱系的典范意义。谱系不是风格史的替身,而是一种既能决定中国绘画史的延续性,也能指明其演变趋势的社会力量。
7.收藏与收藏家在帮助构建“艺术”以及持续塑造和重塑艺术史方面的重要作用。
8.经分析后确保以“确凿可靠”的作品作为构建确切艺术史基础的至关必要性。
上述这些基础性内容会在本书的八个章节中激发读者展开独立的思考。
书与画的密切关系 当方闻写下“书画同体”时,他的意思也不是表明两者等同。在他看来,书与画就像一对相互扶持的恩爱夫妻般彼此匹配。书与画的关系如此,它们与诗之间亦是这样的关系。三者的共同点在于 :随性自如的境界固然令人神往,但训练与方法是不可避免的前置条件。唯有娴熟方能达到自如。总之,训练的基础在于熟练掌握先贤典范和大师技法。中国的诗同自由诗和需要慢颂长顿、但不讲究押韵和格律的散文差别较大。对韵脚与格律的规范运用需要掌握大量早期(唐代)发音的词汇。在律诗中,则需要借助一定数量的形式规律的声调模式来获得一种规范的音感。一首诗的格式通常会遵循早期著名范例的模式。这就像诗人要大胆地在先人面前展现自己智慧那般困难。而更加困难的在于要将诗句与其他新创诗歌进行自发匹配。现代西方以破格(license)来鉴别诗歌的方式与传统中国古诗的规约可谓相去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