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裸猿三部曲”新书分享会|“沉迷吸猫”,是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本能

  前段时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戴斯蒙德·莫利斯的“裸猿三部曲”中译本。在新书分享会上,上海译文邀请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博士和科普作家、哔哩哔哩知名知识区UP主唐骋博士一起来聊了聊这部曾经的“禁书”。

  他们聊的话题很多,译文君从中节选了最有趣的几个精彩片段与各位读者分享:人类能维持的亲密关系有上限吗?人类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动物吗?人类的毛发为何越来越少?人类为何总是忍不住要撸猫?……

1 时至今日,依然“激进”
  唐骋:


  这本书的思想对当时人的冲击很大。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有些事情理所当然了——“人是一种动物”。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学动物学的时候,老师是不是这么跟你讲的:人是一种动物,但人是高等动物。总之人不能是一般动物。现在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时代,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人和动物就是绝对的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莫利斯是一个非常具有开放性的人物。

  我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在上个世纪会造成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要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类,更不会把人类的一些行为归因到动物性上,认为这是一种动物性的延伸。这本书要是再早出个几十年,说不定他就触犯众怒了。

  何鑫:

  这本书是西方体系下的产物。在中国讨论这个话题,大家会相对轻松一点,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我们的课本里面不会有神创论的说法,一直传授的都是生物演化的思想。当然,科学在进步,细节会有变化,但总体来说,我们接受了达尔文的部分思想。

  但是,这个书出版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乃至于到现在,西方其实一直有很重的宗教思想的延续。对于演化论思想,一方面,科学家很认同,很多社会民众也很接受;另一方面,民众对宗教的认同也很强烈。

  刘宇婷:

  所以他受到的攻击是非常猛烈的。那个时候宗教组织把《裸猿》列为禁书,宗教人士把它烧掉了。

  唐骋:

  这样还能卖出1000多万本。

  何鑫: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受到的冲击远比《裸猿》大得多。那个时候,没有人相信生物是演化的。但是达尔文提出这个学说后,就销声匿迹了。那个时候的社交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他提出之后就不管了。

  到了德斯蒙德·莫利斯的时代,电视、广播已经很发达了,他的反对者通过很多渠道攻击他,他能直接看到。

  到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知道社交媒体更是敞开的状态。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如果只是摘出“裸猿三部曲”的一部分内容发到网络上,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也不知道写这本书的过程,肯定还会觉得这是异端学说。

2 文明由基因决定吗?
  刘宇婷:


  莫利斯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归因到基因。人类进化到现在,跟其他物种差别特别大。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是文明塑造了人类的社会形态。莫利斯却认为,其实所有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是由生物性决定的。这个两位老师怎么看待他这个观点?

  唐骋:

  现在一般认为,不管是人还是其他一切生物,它们的特征都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的。读“裸猿三部曲”要把握一点:它的大方向是对的,人类很多行为确实可以从动物那边找到一些根源;但具体落实到书里的小观点,要结合其他言论来综合地看待。

  我们现在研究一个生物的性状,认为它是环境和基因的共同作用,那到底是环境占大头还是基因占大头,很多时候我们说不太清楚。人类有很多行为是动物性的延伸,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到现在也有一万多年了,这个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说起来也算是某种对人本身的驯化。人类驯化狼,驯化了一万多年,把狼变成了狗;人类自我驯化一万多年,肯定也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刘宇婷:

  莫利斯写到,人类学家喜欢到那种偏远的、古老的部落去寻找人类的行为方式的起源,但他把落脚点放在欧美这一块。他认为只有生存下来的文化才是主流文化。

  何鑫:

  这样说有他自己的道理。但事实上我们觉得人类社会的发展,普遍存在一种随机性。其他很多作品也会持这样的“地理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不同的地理位置可能决定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枪炮、病菌与钢铁》那套书就持有这种观点,影响比较大。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