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谁敌手》书摘

    曹操的权力之路(上)

    曹操是被历史学者研究得非常多的人物,史籍中只言片语包含着怎样的信息,往往都有学者反复辩难。这些研究使我们得到了另一份关于曹操的历史叙事,它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也不同于简单浏览《三国志·武帝纪》后得出的印象,但也许更接近真相一点。

    (一)豪门的叛逆少年

    曹操出身于一个高而不贵的豪门,他的家族,至少是东汉后期最有权势的几十个家族之一。

    《三国志》称,曹操的父亲来历不明,给大宦官曹腾做养子,所以改姓了曹。

    东汉皇帝倚重宦官,和门阀-官僚之间,矛盾很尖锐。但和平时期讲究斗而不破,所以倒也并非是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关系。士人也需要借助宦官在是仕途上寻求一些便利,宦官要牟利求名,也离不开士人的帮忙。

    曹腾就是一个比较善于和士人合作的宦官,相应的回报,一是他留在史书中的形象,相当正面;二是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当然,贪渎的过程,史书中就没什么记录了。

    我们能推断出这一点,是因为曹腾的儿子,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因为钱太多才被人盯上杀掉的。而汉灵帝的时候,曹嵩为了买一个太尉做,拿出了一万万钱。

    这笔巨资,自然就是他们父子多年来贪污所得的一小部分。

    可以提出一个比较,出身名门的崔烈,买司徒的官职,只花了五百万钱,是曹嵩的二十分之一。

    司徒和太尉同属三公,而九千五百万钱的差价,就是士族名门和赘阉遗丑的区别。

    当然还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那样的家族,四代人,代代有三公,不花钱,那就更高级了。

    就是说,曹操虽然出生于社会顶层,但他们家,又是属于在顶层里被歧视的家族。

    曹操看士族门阀(只论权势,有些其实远远不如自己的家族),内心难免有一份自卑和羡慕在里面,到了晚年,已经位极人臣的曹操在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这样评价自己:“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曹腾、曹嵩都很清楚,自己这样的身份,风险最小的获利方式,就是以低调谨厚,“质性敦慎”的面目示人,不要和士人抢风头,沉默中自有无尽财源滚滚来。但是,和所有心高气傲的少年一样,曹操却很不甘心。

    他要让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开始的时候,这个愿望显得如此可望而不可即。曹操年少时就和袁绍是朋友,两个人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那些人大都出身名门,有的还在党锢之祸中遭到过宦官迫害,曹操一个宦官之后混迹其中,显得非常特别。

    袁绍比曹操年长一些,血统高贵,相貌英俊,天生自带明星的气场。曹操据说是轻佻的,多年以后已经主持国政,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威仪雅望,不足以接见匈奴使者。所以,和流传至今的几个段子相反,实际上在这个热闹的朋友圈里,袁绍被众星捧月,曹操却大约难免要扮演一个丑角的。

    企图证明自己的曹操,走上仕途后干的第一件事,就站在了自己所属的政治集团的对立面。

    他做了“洛阳北部尉”,即负责洛阳城北部治安的官员。他对自己的办公场所进行了装修,又制造了绚丽的“五色棒”,表示从此谁敢违背国家的禁令,都将被乱棍打死。

    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一定对这个浮夸的行为感到惊讶,有点哭笑不得。当时财政紧张,修缮衙门和新制造刑具,都很难申请到经费,只能是曹操自掏腰包。这个年轻的新领导的出身如此之好,在这个岗位上只是过渡一下,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您花这个冤枉钱做什么呢?

    有钱宦官家的子弟就是任性,他们怕是难免这样感慨。至于不得夜行之类的禁令,多年来已经无人理会,开始怕是谁也不会当真。

    但曹操是认真的,几个月后,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父深夜出行,被曹操捉住,活活打死。整个洛阳城都受到震动,一时治安水准大为提升。

    不确定曹操的行为,算不算是一种皈依者狂热,——因为想融入士人群体而对自己出身的宦官势力格外凶狠。这件事引起的政治角力想必相当复杂有趣,可惜史书语焉不详,总之最终结果是曹操被明升暗降,外放到顿丘去做县令。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给曹操创造了升迁的机会。有了军功之后,曹操被任命为济南相,即济南国的行政长官,这已经是二千石的高级地方官。曹操仍然是刚健有为的能臣作风,力图清理积弊,因而显得和当时的官场风气格格不入。曹操晚年的回忆里,强调了自己与宦官集团的对立关系(“违迕诸常侍”)。不过,这些年正是他的父亲曹嵩官运亨通的时候,如果曹操所说属实,大宦官们也只会把他当作本集团内部一个爱自找麻烦的高干子弟,因而难以痛下杀手。

    之后曹操被调任东郡太守,没有赴任,而是回家读书、射猎,近乎半隐居的状态。也就在这段时间里,官虽然不很大,但已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袁绍策划了一次想废掉汉灵帝的政变,袁绍托人来拉曹操参加,据说曹操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后来这次政变也就不了了之。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