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方舟的孩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丁宇的额头沁出细细的汗滴。他果断地停止进刀,紧急请求指挥员的帮助。

    危急时刻,指挥员下达命令:“加固缆绳,保持平稳,保障手术进行!”

    几个水兵立刻冲了出去。

    强烈的摇晃再度袭来,连坐着的蓓蕾丝都被晃得东摇西歪。

    她用手紧紧地捂住胸口,感到心跳加快,不由得恐惧起来。

    冲出去的水兵们迎着巨浪,将缆绳死死扣住。

    其他的水兵沉着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控制船体摇晃。

    这一刻,每个官兵都犹如一根根定海神针。

    与此同时,手术室里的丁宇在医务人员的配合下,及时调整自己的身体姿态,再次牢牢地拿起手术刀。他要求自己即便再有摇晃,也要稳如泰山。

    船体晃动得到了明显控制。

    蓓蕾丝站立起来,攥住走廊边的把手。

    丁宇全神贯注地看着内窥镜,准确无误地操作着手术刀。

    他努力着,他知道全船上下也都在努力。

    手术终于完成了。

    此时,蓬塔雷纳斯港的上空乌云密集,退潮时引发的大海的晃动还在持续。但和平方舟却稳稳地泊在海中,就像是一座顶天立地不可撼动的山脉。

    艾尔兰德斯被推出了手术室,他还没从麻醉中苏醒。

    蓓蕾丝扑过去,紧紧抓住了儿子的手。

    不管是艾尔兰德斯,还是蓓蕾丝,他们都不知道刚刚在手术室里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这是和平方舟自入列以来所进行的最复杂、最惊险的一次手术。

    丁宇脱下无菌衣,这个敦厚的中国山东汉子已浑身湿透。

    艾尔兰德斯可以坐起来了。

    他试着弯下腰去,这一次他成功了。

细节三:
漂在海上的爸爸——发糕的故事

    丁辉是和平方舟上的一位元老级船员,他每一次出发时,都会因为新的任务而充满使命感,但也因此常年“漂在海上”;随着女儿长大,他与女儿之间却因为缺少沟通而日渐疏离。丁辉很苦恼,为了重新赢得女儿的信任,这位海军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丁辉对女儿是有很深的歉疚感的。

    女儿出生于2004年,从襁褓中的婴儿到今天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丁辉“缺席”的时间太多太长:她诞生的时候,他不在;她满月的时候,他不在;她周岁的时候,他还是不在。

    他在海上。

    他在舰船上。

    他在工作岗位上。

    所幸,丁辉后来找到了通往女儿心门的钥匙——与女儿做好朋友,平等相待,平等交流,于是给女儿写信。经过这次交流,两人都敞开心扉,父女俩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女儿回信写道:

    自从我转学到了舟山,和你相处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很多,发现你也很不容易。虽然不出海时,你星期三、星期五晚上可以回家,但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你就又往船上赶了。有时听你讲,船上什么设备坏了,你得忙上忙下地干活,一定要把问题解决了才放心,每天的工作量挺大的。在家里,你不仅烧饭烧菜给我们吃,还会跟我们聊天,还愿意倾听我在学校里遇到的事。记得有一天,我跟你说在学校里遇到和同学相处的问题,你很耐心地听完,还帮我出了一些主意供我参考。虽然我觉得你出的主意不合我意,但还是觉得你很贴心。以前我老是认为你和我之间的距离非常远,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可以和你说,但现在我慢慢地发现并非如此。尽管你每次出海都要好长时间,但我感觉你一直在我身边陪伴着我。

    爸爸,你在船上要注意身体,累了就休息一下,别把身体搞垮了,你可是我和妈妈的靠山。哦!对了,爸爸,我会做你爱吃的发糕了,我会拍张我做的发糕的照片到微信朋友圈,你也点个赞哦,等你回来,我再做给你吃!

细节四:
我送爸爸去远航

    “送爸爸去远航”,这是书中主人公之一海军某部政委江山的女儿江尚燕,在2020年11月15日《和平方舟的孩子》新书研讨会上,朗诵的故事:

    “送爸爸远航,我有些记忆的是2018年,那时我5岁,已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了。在军港,望着一条大船,我一边哭着,一边挥动着小国旗为爸爸送行。妈妈告诉我,船身上有大大的‘红十字’的军舰,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爸爸和叔叔、阿姨乘坐这艘船,给世界很多地方的人们送医送药,传递爱心。”

    “听妈妈说,这已是我第三次为爸爸送行了。第一次是2015年,第二次是2017年。和很多海军小朋友一样,我已经成了‘送行专业户’。”

    “第四次送爸爸远航,是2020年春节过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妈妈开车搭着我,将爸爸远航所需的物品送到部队门口。隔着铁栏杆,我对爸爸说:‘你永远是我的大英雄!’。”

    “其实,这是爸爸第五次远航了。他第一次远航时,我还没出生呢。妈妈说,爸爸远航,虽然不在我们身边,但他和战友们用忠诚守卫着和平、用大爱守护着我们。”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