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寻找到复兴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世界上的大党强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由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教授所著,摆脱了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书写世界大历史下的中国,溯源百年党史,开启一段温故知新之旅。在追求史料翔实、考证文献版本、注重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的同时,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以点带面地展现20世纪初中国非凡的寻路历程;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讲述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讲述党的创业之艰难与革命新航程的来之不易及其伟大成就。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刘统 著 定价:9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0.12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上海解放70周年的双重纪念,我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战上海》。当时在热销,我也到处宣讲。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为松社长已经在为2021年的出版谋划布局了,他邀我写一本建党的书。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已经人所共知,关于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的著作已经出了很多,还能写出什么新意呢?在构思选题大纲时,我们共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要想写清楚他的诞生,必须将其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范围去研究和探讨。
我要把这本书写成一个“寻路”的过程,就写20世纪前三十年的中国历史。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庚子赔款,把中国拖入了灾难的深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腐败,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都要推翻它。于是就有了愤青和刺客,就有了革命党一次次的起义。今天看起来这些行动就像以卵击石,个人能有多大力量,能推翻一个拥有军队的政权吗?但这些革命者真的是一腔热血,明知要牺牲,也义无反顾。他们的牺牲唤起更多人的响应,终于推翻了封建王朝,迎来了共和的民国。
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软弱、内耗、涣散和种种缺点,使他们无法组建一个坚强的政党,无力撑起一个共和国,政权又落到军阀手里。幻想破灭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去寻找新思想、新主义,于是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唤起了全民的爱国热情,一群革命青年脱颖而出,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懂得了联系广大群众,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也经历了幼年、青年和壮年,也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理论宣传到工人运动,从国共合作到武装斗争,谁都没有经验,挫折和牺牲远多于胜利。在血与火的实践中,共产党人摸索出了革命的方向和道路。毛泽东从井冈山到古田会议的经历,为中国革命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这样写历史,就能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就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发展是一步步来的,不是凭空而降的。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历尽艰难完成的。如同一座大厦,是从一砖一瓦铺垫积累而成的。
有了思路和构想,怎么在一本书中体现呢?
第一,历史要写得真实生动,让人读得进去,就是要有故事。历史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动的,是一个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组成的。要真实地反映历史,首先要注重第一手资料,从历史档案和当事人的记录中去挖掘。近现代史的资料浩如烟海,怎么选择,取决于你的洞察力。研究历史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知道了结果后,再去总结提高,上升为理论,我把它称为“事后诸葛亮”;一个是站在历史现场,感同身受地还原当年的场景,我就是要追求这样的效果。应该说,当年的革命党、知识青年都是很单纯的,一腔热血就干起来,谁去考虑那么多的后果呢?如果都是老谋深算,就没有那些英雄烈士的壮举了。
要真实地再现历史,不但要读档案和原始资料,还要实地考察。这些年,历史考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许多事情不到现场,就没有真实深刻的感受。我到湖南浏阳,从七溪村走到排埠村,感受毛泽东初出茅庐险些送命的惊险;从江西寻乌圳下村走到瑞金大柏地,才能感受什么叫“创业艰难百战多”;从福建上杭苏家坡的山洞再到古田村,才能感受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大起大落。在赖坊村协成店毛泽东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想他在这么偏僻的小山村里却在考虑中国革命如何走向胜利的道路,由衷佩服伟人的胸怀。这些感受,都是在书斋里得不到的。
同样读文献和档案,一定要追求原始版本。在历史研究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读的《毛泽东选集》与当年发表时的原始状态有些差别。日本学者竹内实编辑的《毛泽东集》收录的是原始版本,为我们了解当年的历史又提供了史料。我在写井冈山这段时,基本上引用了原版,表现了初期革命探索逐渐成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