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退学后的第二年,即1962年她进入莎拉·劳伦斯学院学习,但很快就退学了。1963年,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在著名诗人、1948—1949年度美国桂冠诗人莱奥妮·亚当斯(Leonoe Adams)的诗歌班学习。两年后,她遇到了对她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老师——著名诗人斯坦利·库尼茨(Stanley Kunitz)(斯坦利·库尼茨在2000年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称号)。在斯坦利·库尼茨的影响下,格丽克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恃才傲物转向谦逊克制。
在写诗的同时,格丽克持续七年进行着心理分析的治疗和学习,不仅治愈了她的厌食症,也激发了她的诗歌灵感,她曾说:“我们只看过这世界一眼——在童年的时候,剩下的都是回忆”。她的早期作品,例如1968年出版的处女作《头生子》(Firstborn)、1975年《沼泽地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1976年《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1985年《阿基里斯的胜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多以心理分析的角度远远地审视个人生活体验。
死亡和丧失既是露易丝·格丽克个人生活中时有的遭遇,更是她创作中不变的主题。
1980年她在佛蒙特州的小屋遭遇了一场大火,被焚烧殆尽。1985年,她又一次遭遇了死亡的打击——她的父亲去世了。她在这一年所写的一篇随笔里说自己是一个“梦中人和观看者”,是一个“沉迷于丧失”的作者,“二十年来等待着忍受无法逃避的丧失”。1990年出版的《阿勒山》(Ararat)和1992年的《野鸢尾》(The Wild Iris)里都有寄托对父亲的哀思的作品。其中《野鸢尾》获得1993年普利策诗歌奖,将诗人的声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诗集一直是格丽克最为奇特、传阅最广的作品。
格丽克曾经有过两段婚姻。1967年她和年轻的医学院学生小查尔斯·赫兹结婚并生有一子,但没多久两人就离婚了。1977年再婚,这次的结婚对象约翰·德拉诺(John Dranow)也是一名作家,虽然他们还是以离婚告终,但格丽克似乎对这段婚姻颇为挂怀和眷恋,婚姻成为之后多部诗集中反复出现的主题。1996年出版的《草场》(Meadowlands),借用《奥德赛》的故事来描写一段失败的婚姻;1999年的《新生》(Vita Nova)和2001年的《七个时期》(The Seven Ages)用比较乐观的口吻表达了一段婚姻结束后的转变,在字里行间偶尔流泻出一线明亮的色彩,这在她的诗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一段时期格丽克技巧日渐圆熟,其诗作堪称天籁之音,或者也可以说是寂静之诗,诗中关于世界的思考,既富于玄学思辨,又不乏具象的活泼,让人爱不释手。2003年8月28日,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露易丝·格丽克美国桂冠诗人称号,作为第12位获此殊荣的诗人,她和此前获封的罗伯特·潘·沃伦、约瑟夫·布罗茨基、罗伯特·哈斯等人代表了美国当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2006年,格丽克第十部诗集《阿弗尔诺》(Averno)出版,并于2007年获得新英格兰笔会奖。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诗人、小说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指出,格丽克提醒了我们:“诗歌应该把我们带到我们不想去的地方,然后把我们带回,而我们已不复从前。”他还断言:“《阿弗尔诺》可能是她的杰作,无可置疑地表明她正处于创造力的顶峰。”此话诚然不虚,近年来,露易丝·格丽克依然佳作不断,语言风格逐渐向口语转化,有铅华洗尽、水落石出之感,题材上,对生与死、爱与性、存在与丧失的思考越发深邃,越发接近伟大诗歌的可能。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美]露易丝·格丽克 著 柳向阳 范静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2016年4月 定价:49.00元

《月光的合金》 [美]露易丝·格丽克 著 柳向阳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2016年4月 定价:52.00元
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代表诗作 中文版本首次问世 “不需要诗歌的年代” 更需要伟大的诗歌 “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 绝佳译本,精致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