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觉醒的女性,如何在革命道路中发光?

    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辅德里,留下了这座城市重要的红色记忆——这里当年是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也是我党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就在这里召开。

    2020年9月16日下午,《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红色起点新书诵读专场演出在中共二大纪念馆里举行,基于作家杨绣丽创作的《巾帼的黎明》节选文本,邀请多位艺术家进行二度创作演绎,并结合多媒体制作、黑白老照片展示和配乐铺陈,生动展示了中共首所平民女校的感人故事和女性精神。

    “在党的诞生地听红色起点诵读演出,仿若上了一节生动的党课!”“红色故事能读也能听,这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案例”……不少观众纷纷感慨。

    《巾帼的黎明》为“红色起点”主题创作成果之一,记述平民女校创办存续的始末。这所学校前后招收30多位学员,校务主任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陈独秀、高语罕、邵力子、陈望道等授课。陈独秀和李达在《妇女声》杂志上发表文章,热情赞扬平民女校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杨绣丽用散文笔法生动描写了丁玲、王剑虹、钱希均、王一知、秦德君这些伟大女性如何怀着追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走进石库门,走进平民女校,相继参加革命,迎来了妇女解放的精彩故事。

《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
杨绣丽 著
定价:32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9.11




    演出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东方教育时报、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协办,上海梵音笛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场诵读演出,不仅仅是中共首所平民女校故事的诵读,更是以新中国成立之前进步独立的女性题材作为视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献礼的红色文艺诵读的起点。

    梁波罗、丁建华等艺术家,主持人刘剑、主播尹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师吴笑、程蕾、郭小雨、谢文韬等中青年艺术家,中共大二纪念馆优秀讲解员接力诵读,整场演出分三个篇章:深沉的怀念、玫瑰的芬芳、巾帼的黎明,由从事红色题材舞台演出的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姜涛导演,编剧、诗人吴斐儿制作。

    近百年前觉醒的女性,如何在革命道路中发光?20世纪初的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主要发源地,工人阶级相当集中。这里纱厂多、烟厂多,自然女工也就多,可是因为旧社会女性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妇女运动的开展举步维艰。陈独秀和李达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认为,工人运动中急需妇女干部领导妇运工作,适应革命需要。因此,提高女性文化知识水平,提升女性革命觉悟的女子学校建立迫在眉睫,平民女校也由此应运而生。

    今天,走进作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一部分的平民女校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教室,黑板上写着工整的板书“我们为什么叫伊平民女校……”朗诵会第三篇章“巾帼的黎明”,尹红读到了这一段。在《妇女声》“平民女校特刊号”中,教员沈泽民在其中一篇文章中指出:“平民”是别于“贵族”的意思,换一句话说,何以称作平民女校,因为第一,这是平民求学的地方。第二,这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希望平民女校发达起来,实现我们理想中所盼望的妇女运动之花。杨绣丽认为,“平民”二字,正是这所学校的精髓。存续不到一年时间的平民女校,成为历史大潮的一部分,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朗诵会以“腾蛟起凤赋”收尾,这是八年前杨绣丽第一次走进中共二大纪念馆、第一次了解到平民女校的故事所写下的。腾蛟起凤者,其实就是追求建立男女平等和独立解放的新时代新社会。“平民女校中这些杰出的女性,一群追求男女平等和自由、为追求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女性,她们走过茫茫黑暗,和无数人一起创造了历史,也见证了历史。平民女校是追求独立、自由和真理的一个起点,像一道红色的刻度,永远标记在那里。”

    (* 本文综合解放、文汇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