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汉武帝和他的时代,就读懂了中国历史

    上书房:这样还存在一个真实的汉武帝,我们还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吗?

    姜鹏:有一些基本史实,是无论司马迁、司马光还是班固,都不能否认的,这是“基本盘”。但讲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司马迁、班固、司马光选择讲哪部分,是一定和他们的立场有关的,没有一个史学家可以摆脱自己的立场。

    举个例子。《史记》对李陵事件是这么交代的:汉武帝让李广利带领3万骑兵去打匈奴,让李陵带5000步兵做援军,为李广利牵制敌方兵力,结果李陵遭遇匈奴主力,部队几乎被全歼,自己不得不投降。汉武帝暴怒,杀了李陵家人。读这些文字,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汉武帝很坏,为了让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有机会立功,不惜牺牲李陵。但《汉书》给人的印象不是这样的。汉武帝确实想创造机会让李广利立功,确实把主力给了李广利,而只给李陵5000步兵。但汉武帝只是让李陵为李广利押运粮草。李陵说自己手下都是“力能扼虎”的勇士,宁肯死在战场上,也不愿去做押粮草的事。汉武帝说,你是看不起李广利吧?《汉书》上写“陵默然”,承认了。因为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看不起靠裙带关系当上主帅的李广利。汉武帝只得同意他上战场,但规定他只能打到某地,不许再前进,实际上就是让他打前哨、做侦察兵。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命令另一位将军路博德负责接应李陵,以免李陵孤军深入。但李陵不听汉武帝的,带着部队越走越远;而和李广同辈的路博德也看不起李陵,不去接应他。如此一来,当李陵遭遇匈奴主力时,便陷入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困境。

    再说汉武帝杀李陵家人的事。汉武帝是在李陵投降近两年后才杀的。此前汉武帝在一开始的震怒之后,还是派公孙敖带着一支队伍,想着去救回李陵。公孙敖走到半道上折回了,报告说,李陵不仅娶了单于的女儿,还帮着匈奴训练军队专门对付汉人。汉武帝这才气得杀了李陵全家。后来发现,帮匈奴练兵的是另一位降将李旭。因为李广的缘故,汉武帝其实是很爱护李陵的,还因其幼年丧父而把他接到宫中抚养。自己一手养大的人背叛了自己,汉武帝不仅气愤而且伤心。李陵投降的消息刚传来时,满朝文武都吓得低头不语,只有司马迁“盛言”(《汉书》记载),一个掌管天文星象的中低级官僚竟然辞藻华丽、滔滔不绝地为李陵说话,自然触怒了悲愤中的汉武帝。

    班固把故事讲完整了,而司马迁只讲了部分,两个人都没有撒谎,讲的都是事实,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文字常常给我们暗示,引导我们建立起某种因果关系,但我们需要警惕是否真的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对其功业历来有不同评价
威风的背后,有多少白骨累累、多少妻离子散;
客观地看待、了解我们这个
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过程,
是一个更重要的话题。

    上书房: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历史上一位在位时间很长、存在感却极低的皇帝———宋仁宗赵祯。我曾在采访畅销书《宋仁宗:共治时代》一书作者吴钩时问他,为什么之前人们总爱提秦皇汉武。他回答说,“因为这些帝王,可说有雄才伟略,也可说强势专断,人们爱谈论他们,是在古代帝王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欲望,开疆拓土,耀武扬威,隐含着一种成功学”。您怎么看?

    姜鹏:经过汉武帝一朝,汉帝国的势力范围,“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寨,制南海以为八郡”。由此,汉武帝被认为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雄主之一。但是,在汉武帝四面拓张的过程中,国内的民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打仗要人、要粮食、要装备,这一切最终都是由劳动人民承担的,威风的背后,有多少白骨累累、多少妻离子散?所以,对于汉武帝的功业,历来都有不同评价。

    对匈奴的战争是汉武帝时期最主要的外事活动,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结尾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评论,“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大意是:那些为匈奴问题给汉武帝献策的人,都不是真正为国家利益着想,而是企图侥幸获得汉武帝的赞赏,邀取功名富贵。因为怀着这样的私心,所以这些人的意见往往是一己之偏,不会仔细参详敌我、考虑后果。这些人敢这么做、可以这么做,无非利用了两点:一是中国地广物博,人口和财力够折腾一阵子;二是自汉代建立以来,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长期压制着以农耕为主的汉人,所以汉朝内部,从朝廷到百姓,上上下下都对匈奴憋着一股气,这种情绪可以被利用。汉武帝根据这些人的建议来制定国策,最终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司马迁很清楚刘邦以来汉匈关系的历史,也能亲身感受到匈奴对汉朝的压力,知道匈奴问题必须认真处理,他即便不认为匈奴问题单靠战争能解决,也不会完全排斥战争手段的合理运用,但在亲眼看见了汉武帝的举措后,他认为君臣缺乏远虑,没有找到综合处理匈奴问题的良方。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