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并称于世,近来拜新资料之赐,海内外关于秦始皇的著作出版了不少,颇为热闹,相形之下,汉武帝的论著显得有些冷寂。
姜鹏的新著《汉武帝和他的时代》,一改这样的局面,将人们关注的目光重新带回到汉武帝及属于他的风云时代。书中分析了他那些影响深远的举措,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围绕汉匈关系的和与战等,更将汉武帝时代上至位极人臣的丞相、下到称雄乡里的游侠等各色人物一一收入笔下,历史变得如此鲜活。
不仅如此,作者如探案般,寻找司马迁、班固与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记述中的细微差异,并辨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与差异传递的态度。这种对史学认识的深度思考,是本书在呈现精彩历史之外更具价值的地方。
作者简介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师从经学史大家朱维铮,专研中国传统文化。著有《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帝王教科书》《齐家与治国》等。
《汉武帝和他的时代》 姜鹏 著 定价:6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丨2020.3

汉武帝也是时代的产物 读懂了汉武帝和他的时代, 就读懂了中国历史; 是那个时代的需求把汉武帝推到了风口浪尖, 让他做了那么多呼应时代的事。 上书房:从2012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汉武帝,到今天这本《汉武帝和他的时代》,您为何“钟情”于汉武帝?
姜鹏:千百年来,“钟情”于汉武帝的史学家、政治家及普通人何止千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汉武帝一直备受瞩目,是最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在我看来,汉武帝这个人和他的那个时代是我们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关键,读懂了汉武帝和他的时代,就读懂了中国历史。因为,从历史的角度讲,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皇权政治,是在汉武帝的时代定型的,这是中国历史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从文明的角度讲,汉武帝那个时代频繁的对外活动和对外交流,使得我们的中华文明在早期阶段就不是封闭的,强大的包容性为辉煌的中华文明奠定了格局。
上书房:正因为关注度高,关于汉武帝的书其实有很多,为什么在没有新史料出现的情况下,您这本书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姜鹏:我主要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部史书中有关汉武帝的记述为基础,在对比中如侦探探案般,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汉武帝,不虚美、不隐恶。这个视角是此前没有的,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启发。
另外,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我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汉武帝的一生,而是用四大板块、我对汉武帝的十六字评价来统领全文28章,那就是: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这样的写作逻辑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看清汉武帝的一生:如何奠定皇权政治的格局,如何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开拓中国的版图,如何塑造了国家管理经济的雏形,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国崛起,又如何差点自毁长城。
上书房:您在百家讲坛上讲汉武帝是2012 年,十年后再写汉武帝,您对汉武帝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吗?
姜鹏:现在回头看,我对原先在节目中的一些讲述是有些不满意的。不仅不同的历史研究者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问题会有不同讲述、不同看法;即便是同一个人,经历时间的洗礼、学思的沉淀,也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新的看法。
这听上去很简单,用新认识推翻或者更新旧想法就好了,但真正要在历史认识上落实起来并不容易,这关乎整个认识体系的重新架构。我这里只能说些细节上的增补。比如,以前我对汲黯这个人物也有认识,但对这个人物在汉武帝时代的意义,认识得并不深刻。随着对《史记》等历史典籍越来越熟悉,我发现这是司马迁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却是站在时代趋势对立面的象征性人物。仔细体会汲黯这个人物,通过对立两面的比较,我们就能对时代变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另外,以前在讲通西域的时候,没来得及加入两位和亲公主的故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她们是如此微不足道,但她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记得她们。其他增补的内容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我对汉武帝时代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与提升。以前还是过于注重汉武帝这个人物本身,关注他个人的品行对历史的影响。这几年,经过更多的思考和积累,我意识到,其实汉武帝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需求把汉武帝推到了风口浪尖,让他做了那么多呼应时代的事。所以在对很多具体历史事件的评论上,我都作了调整和修改,突出时代命题,而不是过于执着汉武帝个人的想法、行为。不止汉武帝,在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各式人物的命运都是跌宕起伏的,从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公主刘细君、淮南王刘安到太史令司马迁、大将军卫青,甚至酷吏张汤、布衣之侠郭解、商人卜式……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我希望这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