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攀登雪山似乎遥不可及,今天,我们请张帆老师和大家分享攀登岗什卡雪峰的心得。一起来了解一下登山过程中的必备知识点吧~
洁白的山峰巍峨耸立,强烈的反光刺痛双眼,冷空气顺着衣服的缝隙钻入,稀薄的大气刺激肺部用力呼吸。这一切都提醒我,眼前不再是屏幕上的二维画面,而是真真切切的雪山,哪怕它只有五千多米高。这就是岗什卡雪峰,它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海拔5254.5米,是祁连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尽管海拔不算太高,却是名副其实的雪山。盛夏时节,哪怕山下百花盛开,山顶也是一片冰雪世界。靠近山顶的地方是大片的现代冰川,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防摔神器
冰雪带来的不仅是寒冷,还有壮丽之下隐藏的凶险。陡峭的雪坡,隐藏的冰裂缝,浮雪之下的冰川,一不小心,这些都可能让人致命。这时候,就要用上我们的行走两件套——冰爪和冰镐。
冰爪通常绑在登山鞋鞋底,它一圈尖利的齿可以帮我们抓牢结冰的地面。冰镐拿在手中,平时可以用作行走的拐杖,一旦不小心滑倒,它就会变为救命利器。将它压在身下,可以防止自己一路滑到山底。有了这两件套,我们终于可以安心地走在雪山上了。
冷更安全
其实有些时候,让人担心的往往不是寒冷,而是不够冷。“小心!”向导的话音未落,几块碎石从身边擦过,将我惊出一身冷汗。他抬头看看上面的山坡,脸上满是担忧。
我知道他在担心什么。强烈的阳光会融化表层的冰雪,让原本被冻住的碎石开始松动滚落。坚固的冰层可能会由于升温而开裂,形成路上最棘手的障碍—冰裂缝。它们有时候会挡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只能绕开或者小心通过。有时候,它们隐藏在表面薄薄的雪层下,仿佛静卧埋伏的杀手。
为安全起见,我们用绳子前后相连拴在一起。这样一来,即使某个人不小心踩到了裂缝,其他人也可以及时将他拽住。
远远望去,我们好像是被拴成一串的蚂蚱,在茫茫天地中慢慢前进。
寻找扎营地
一天的艰难跋涉之后,营地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不过,别着急放松,新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温暖的阳光隐没在群山背后,一天的疲倦逐渐袭来。赶在寒夜到来之前,我们要尽快安营扎寨。
营地通常会选择避风平坦的地方。可是雪山上空间有限,有时候可容不得挑剔,睡在冰雪上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候依然要靠先进的装备帮我们抵御严寒。
首先要准备的当然是帐篷。雪山用的帐篷通常低矮结实,利用石块和积雪固定后,不但可以防止冰雪灌入,还可以抵御山上的大风。
铺在帐篷中的防潮垫通常用轻便疏松的材料制成,可以隔绝地下透上来的寒气。厚厚的睡袋则能提供贴身的温暖,保持体温不散失。很快,我们就有了一片不受风雪打扰的小天地。
吃的困难
安顿好住处之后,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填饱我们饥肠辘辘的肚子。
在雪山上,冰雪并不总是敌人。比如需要饮用水的时候,融化冰雪是雪山上最主要的饮用水来源,也是扎营后的头等大事。寒冷的夜晚,喝上一杯热水,人很快就会暖和过来。除此之外,热水还有不少其他妙用。
不过,化雪水可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雪的结构比较疏松,要烧出一壶水,需要融化大量的积雪。冰块显然更加好用些,但是凿冰的过程也颇为不易。
比起烧水,在雪山上做饭则更让人头痛。由于海拔比较高,雪山上的空气远比平原稀薄,氧气含量也偏低。在这里,水的沸点远远低于100℃,想要煮熟米饭或者面条,可能只是一种奢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完善的商业登山队会配备高压锅。但是像我们这样只有几个人的小队伍,为了减轻负重,只好暂时改变饮食习惯了。
麦片粥或者汤都是不错的选择,配上不容易变硬的小饼和肉干,就是一顿营养丰富的晚饭。脱水蔬菜和干果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也可以调剂一下口味。
除了吃喝,冰天雪地里上厕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冒着寒冷钻出帐篷需要勇气,如果外面刮着大风,那就更加艰难了。挖一个小小的雪窝是个不错的办法,既可以挡风,也方便事后掩埋。
睡觉也有秘诀
解决完了所有的小问题,也差不多到了休息时间。温暖的睡袋仿佛在向我招手,我已经迫不及待要进入甜美的梦乡了。不过,想要暖暖和和地睡到天亮,多学点小技巧还是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