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览开幕之前,我们邀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退休画家,中国著名连环画家汪观清先生,请他为这次的《国粹:当大美京剧遇上连环画》展览说几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生动的故事。
我画了一辈子连环画,对它特别有感情。 小编:汪老您好!请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汪观清:好的!大家好,我是汪观清。我从20岁(开始)画画,一直画连环画直到退休,其实一直就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是连环画的摇篮,连环画的大本营。我工作了几十年,画了几十年的连环画,我是出版社培养的,对连环画特别有感情。
连环画和京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小编:这次上海人美社携手史依弘女士,即将举办的这次艺术跨界,您有什么看法?
我得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今年夏天会做一次活动,由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史依弘女士联合上海人美社的连环画一起做一次展览,这非常值得庆贺。
上海人美的连环画和京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京戏是大美,它是中国的国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戏和连环画是兄弟艺术,现在拉起手来,一起在人美一百〇八上苑做展览,我感到很开心。
京剧是许多连环画家喜欢的第二艺术 小编:就您来看,京剧和连环画的联系具体有哪些,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连环画和京戏有共同的地方。我记得我们(当时)画连环画,最早有位画家叫朱润斋,他画连环画时看京戏,观察京戏的服装、道具等各方面,他都是按照京戏里的元素来画,再补上现实的环节,这样看上去就是从京戏到连环画的这一过程,这样的形式延伸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京剧和连环画)两者是分不开的,它们很早之前就有联系。
连环画的一些作者中,我熟悉的不少,一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除了画画他们还有第二艺术要去学习,尤其是学习京戏。我记得很清楚,我那时二十四五岁,出版社五周年(社庆活动)。我们排练、演出,庆祝活动也是唱京戏。
程十发、刘锡永、贺友直、颜梅华,韩敏等上台演唱演京剧《三国演义》的《空城计》 我们当时出版社的领导也是画家,黎鲁,今年100岁,他就喜欢唱京戏;那时候还有程十发、刘锡永、贺友直、颜梅华,韩敏等七八个人上台演唱演《三国演义》的《空城计》。这些艺术家们经常拉二胡、唱京戏,我很喜欢,好多年一直在接触(京剧艺术),(可惜)我没像他们那样深入进去。
那批老先生(程十发、顾炳鑫、颜梅华等),都是京剧迷 我们以前到程十发家里去,他也唱昆曲、唱京戏,(他的儿子)程多多吹笛子;(有时)给韩敏打电话,电话那头就听到传来的京剧声,二胡(声);颜梅华也一直在唱,包括顾炳鑫。他们这一批老先生,都比我长10岁以上,他们演各种戏剧,特别是京戏与昆曲。他们很入迷,也很进取,所以从他们画的作品上就反映出来,他们吸取了一些京戏的表现手法。
程十发的阿Q,涵盖了京戏的精髓。京剧的高雅和旋律,都被吸收到连环画创作里 小编:您觉得京剧对连环画的创作有影响吗?
京戏通过唱,以及它的旋律与节奏来表现(故事),演员的动作幅度不大,听戏的人闭着眼睛、一面打拍子,时而叫好,听个八遍十遍听不厌;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韩伍,我到他家里去,他(穿着)长靴,手上有马鞭,拉着胡须,一面唱一面走,自己很陶醉;韩敏也拉琴,所以那(种)气氛与感觉不可言慧;老先生们对各种兄弟姐妹艺术都吸收。所以在他们的很多绘画作品上都融合了京戏的高度、高雅、旋律,这些被吸收进他们的创作上面。
像程十发,他的作品里比如阿Q,涵盖了京戏的精髓,还有昆曲的那种含蓄,似与不是、带一点抽象的都被融合进去。他们经常看京戏,唱(京戏),这些也都体现在了连环画上。
我喜欢看那些老先生们演京剧。京剧与连环画,要做好都很不容易 他们演出的京戏,我们也喜欢看,好看、高雅。我们前辈们画的那些连环画非常好,它和京戏还有不一样的点,连环画会更通俗,雅俗共赏。虽然连环画没有声音、没有动作,但是它图文并茂。连环画的文字要有文学性,绘画要有艺术性、还有严肃性,所以这要求还是很高的。
连环画的创作过程也是非常艰难,要画得好,画得高雅,很难,这和京戏的创作也有相同之处。
这是两种艺术的碰撞,我一定要来看,不见不散! 史依弘女士京戏唱得非常好,我也喜欢看,虽然我没有像那些京戏迷们闭着眼睛、摇晃着脑袋、打着拍子,叫着好,那么沉迷。这次上海人美社邀请了史依弘女士来做展览,这是两个艺术的文化碰撞,我感到非常高兴,到时候我一定要去,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