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 隋淑光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年5月出版

名家推荐
淑光同志身为理学博士,对人文学科亦颇有涉猎;既是专职编辑,又是一位高产的科普作家。本书是作者在《中国科学报》专栏文章的结集,盖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底撰文,或阐释科学理论,或弘扬科学精神,或聚焦文化元素,或钩沉历史印痕,视角新异,文采斐然,立论有据,充满新意。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是一篇需鼎力铺陈的大文章,此书付梓当是一种弘扬,可为此着墨一笔。 ——杨福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高屋建瓴,本书有两大支柱:中华古典文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书名便是文字禀性的写照: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无意揭秘任何“奇闻”内幕,却远较平庸的“趣谈”更为深刻而有韵味。你将惊喜地发现:“书原来还可以这么读”“问题居然能那样想”“嗨,我还真没能如此思考”……科文融汇巧思妙想的启迪,是本书的精华,特推荐诸君共享阅读体验之乐。 ——卞毓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
文章以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为基底阐释相对论、黑洞理论、量子理论、虫洞、时空、休眠、遗传学,以及种种文化元素,体现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视角。相信此书出版会对青少年的阅读产生启迪,开拓其科学视野、人文视野,引发科学兴趣、阅读兴趣,以及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淑光同志为理学博士,曾获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同时又对人文学科有深度涉猎,故能在两者的结合点上做出别样解读。 ——赵峥(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为基底撰文,作者基于丰厚的阅读积淀和多年学术研究建立的专业素养,从《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山海经》《镜花缘》《聊斋志异》等撷取科学元素,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论及相对论、黑洞理论、量子理论、虫洞、基因、遗传学等,娓娓道来,鞭辟入里。
书中的许多篇目,如“吴承恩的相对时空观”“冥府,古代想象中的高维空间?”“‘狭义相对论’视角下的‘长生不老’”“吴承恩与达尔文,谁该向谁致敬?”“罗贯中与李汝珍的科学意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克隆’意象”等,都让人惊叹于作者独特的思考视角和不凡的想象力。
当然,作为一本意在体现科学与人文相融通的作品,作者并非简单地借传统经典之“壳”来传播科学知识,或是借现代科学之“矛”来解析传统经典,书中科学与人文两条主线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平行线,也不是简单缠绕成的线团,它们更像是DNA中的两条核苷酸链,在互相交织、影响下凝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催生了孕育新生命的力量。
基于此,作者在全书中贯串了“以怎样的视野认识未知”这条暗线,因为无论是书写了璀璨文化的历史名家,亦或是创造了辉煌成就的科学巨匠,他们与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历经这个世界同样的变迁与轮回,生发出同样的疑惑、忧虑与感慨。当科学与人文分立时,我们便割裂了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而只有“科学与人文从分野走向整合”,我们才能站在更广博的视野上认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精彩书摘
罗贯中与李汝珍的科学意识 医药学家、炼丹士葛洪为晋代的道教领袖。他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发现,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用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因此有些学者据此称他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称其为化学家,并将其所撰写的阐述神仙家理论、炼丹理论,以及记载神仙方术等的《抱朴子》一书誉为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
囿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其实《抱朴子》一书中的记载未免泥沙俱下,多有不实之处。例如书中记载了一种方术:“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皆浮水,赤光如火。取其血涂足,可步行水上不溺。”其大致意思是说,在丹水(今河南宛丘内乡县的丹江)里出产一种红色的鱼——丹鱼。如果在夏至前十天的夜里捕捉到它,把鱼血涂在脚底上,就可以凭空产生足够大的浮力,在水面上行走而不沉溺。
罗贯中肯定是读过《抱朴子》,也许还亲身实践过这一方术并且效果不佳。因为他在其所著的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中,借书中人物之口对这一方术进行过批评。书中记载到,访求仙术的蛋子和尚慕名来到丹水畔,按照方术所记载的时间捕到了丹鱼,然而他没有亲身尝试,而是在一位渔夫身上先做实验。渔夫在脚底涂上鱼血后下水,当然不出意外地“扑通一声没头沉下”,爬上岸来后与他理论不休,无奈之下蛋子和尚只好取出二钱重的一块银子,送与渔夫买酒压惊才作罢。有意思的是,罗贯中还借书中人物之口感叹了一番:“蛋子和尚叹口气道: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