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育、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逐渐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理性升华的历史。”那么,中国为何会坚持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构造形式呢?换言之,为什么多民族统一国家构造对于中国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日本神户大学王柯教授认为,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诸多前人没有系统涉及,但是要想回答上述主题就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首先,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主观的解释?第二,如果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那么它的原动力在哪里?第三,如果真有这样一种使中国走向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原动力,那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否形成了一个追求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规律?第四,谁是能够感知和实行这种原动力的主体?
王柯教授《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一书正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回应,给读者展示的是上下跨越数千年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和思想的全息图景,时时处处都考虑与深邃的中国思想文化之间的多重关系,准确把握历史进程的大方向,同时深入分析并揭示各种历史事项的意义所在。该书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对我们认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和今天的民族关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
王柯教授认为,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包括之后接受中国文化思想的人们)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集团—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正确掌握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理解各个时代的民族关系和各个政权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得失,进而思考近代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构近代民族问题的关键。
本书首先利用先秦时期的资料和实践,解读中国民族思想和国家思想的来源、特征和意义。之后,按照时代对各个中国王朝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而分析的程式,是按照从制度到思想、再从思想到文化的步骤:首先研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判断其是否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或以组织多民族统一国家为目标;然后通过具体研究其组织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策决定过程和政治行动过程,观察其处理国家与民族之间关系的方式,并从中解析出其关于民族和国家的思想;最后,针对上述有关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进而从传统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寻找和发现支持这种思想的原因。
周边民族集团也是推动建立统一国家的主体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和传统是“多民族”集团的创造。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之所以能够吸收诸多民族集团并且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一种多重型的结构, 并且按照中国周边各个民族集团在这个“多重型天下” 中的地位, 赋予它们以相当的权利和义务。在“多重型天下体制模式” 中, 中华王朝尽管对“中国” 以外民族集团采取的政策都是以“羁縻” 为主, 但是对进入“中国” 内部的戎狄, 则要制造各种条件, 形成“汉化” 的趋势, 开始“边疆地区的内地化” 和“非汉民族的汉化” 的进程, 直至最后实现政治和文化制度上的统一, 因为这也是根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对立的根本方法。
周边的民族集团也是让中国走向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主体,历史上中国周边各民族集团表现自己的方式与近代不同,那时的各民族集团大多都通过不同手段争取让自己成为主导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主体。仅从民族问题的现状中无论如何都无法看清民族问题的实质,对于具有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中国来说,这一点更是不容置疑。
从民族与国家关系看近代国家建设
在《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中,王柯教授从中国国内社会变动和围绕中国的国际局势变动两个方面,分别通过再现晚清体制政策变化、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这三个历史过程中的各种历史事件,梳理其中各种具象的和抽象的关联,从民族与国家关系之思想的角度探讨中国为什么会走上建设近代国家之路,之后又发生过什么演变及其原因,尤其注意到在这些过程中如何处理多民族统一国家传统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