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台湾》序

    从年轻时,每个年代都会绕行台湾两三回。

    从早期的观鸟、旧路探查,中期的步道、老街漫游,以迄上个年代的铁道、菜市行脚。我好奇地透过各种面向,接触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家园。

    熟悉因有半甲子的旅行经验,陌生则因它继续快速变迁。百年地景在变,悠邈小镇也在流转,更遑论一些新兴的聚落。

    晚近,自己又如何观看这一长时生活的地方呢?

    前些时,在南部乡下,走访一家腌渍工厂。过去生活物质匮乏,老祖宗珍惜资源,研发了渍物的方法,将各种蔬果腌制出特殊风味,也延长了食用期限。我的眼前摆着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渍物。或许是接近夏日吧,我的焦点专注于酱瓜、荫瓜和西瓜绵等瓜类的处理。

    在老板热情引荐下,打开一罐封藏多时的老瓮,嗅闻这一小小空间。幽暗的瓮中,瓜身半浮,散发浓郁气味。那岂止是美好芳香,似乎还有深奥的生活提示。

    霎时,我亦隐隐感觉,旅行一如腌渍的瓮里乾坤。随着时日的缓慢流转,食材在瓮里逐渐脱水、发酵,历经微生物的转化,最终酝酿出独特的风味。看着老瓮漆黑无限的里面,我无从叙述那难以洞彻的美好。好像只那一个“里”,即足以说明一切。

    里,蕴蓄着微妙的变化。生活的历练有如各种微生物,时常在旅行中撞击出火花。

    里,有一种内敛、沉淀,提示我,应该长时多回地观看,新的风景才会孕育而生。

    里,是安于在地体验。只要找到允当的观察角度,多样的情境都能发掘。

    里,可以和现今蔚为风潮的轻、慢、小,更进一步对话,激荡更多生活的趣味。

    里,不讨喜,不华丽,更非主角词汇,却是行旅的关键字,近乎亲密之意。

    《里台湾》一书,我如是开端。辑分为三,百年地景为起头,接续是小镇流光,最后由采采一方压轴。三个篇章的城乡、郊野,多半是读者熟稔之处,纵使未去过,想必也都有所耳闻。

    台湾有三个纬度的距离。大洋大陆的交会,加上高大山峦的多重交错,这座岛屿精采地把温带和热带的元素掺杂于一处,从容地演绎生物多样性。不只动植物缤纷,人文风物一样庞杂。翻座山,涉条溪,紧邻的村镇即截然不同。

    在台湾旅行,从不会生腻、乏味。不必担心保存期限,更不会过期。这等一村镇一特色的多样,纵然足不出岛,因为“里”的酝酿,总会呈现繁复迷人的风貌。

    我学习从生态旅游的视野观照,以此老瓮之里,百般旅来游去。台湾各小镇小城的没落、挣扎,或者它们的热闹、温暖,此回,我都想经由“里”的亲密漫游,跟大家一起分享。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