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定环境保护理念与议程的先行者

    环境与发展究竟应当如何达成必要妥协?应当确立什么样的环境保护底线与基本理念?如此这类的辩题仍未能得出确切定论,而在持续辩论的进程中,环境保护、荒原保护的理念及这种理念驱动形成的政策日渐深入人心。

    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荒原法》,这部法律扭转了美国自然环境保护的局面,并推动了美国其他有关土地、海洋、空气的保护立法。自此,美国的联邦和地方政府以及资本、企业在开发发展中,开始受到强有力的环境限制。不仅不会再现“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的局面,而且很多情况下,环保主义者成功主导了美国政策议程,“只算环境账”。

    自然,这也引发了强烈争议。不少人将环境保护者称为“环境保存者”甚至环境保护原教旨主义者,攻击他们目的就是保持地球环境如一不变,并不在乎人的需要,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提出的能源、资源、空间需求提不出任何建设性方案,却只是强调不能接受环境因经济和社会活动受到影响。批评者常常还能举出具体的案例,指出正是因为环境保护者的“捣乱”,才使得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小的资源或能源项目无法上马建成,最终因社会和经济需求压力过大,取而代之是环境代价更大的其他项目。

    事情还得从《荒原法》的主要推手戴维·布劳尔说起,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护的代言人”,也是批评者眼中最为典型的“环境保存者”。戴维·布劳尔是塞拉俱乐部执行董事,一手创建了日后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环保组织“地球之友”。在他担任塞拉俱乐部执行董事期间,这家俱乐部左右了《荒原法》等环保法案的出台,一手遏制乃至阻止了多项水利工程、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还强化了美国政治议程中的环境保护理念,让很多项目很可能永远都造不起来。

    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引进出版的《与荒原同行》一书,就借助书作者、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约翰·麦克菲与戴维·布劳尔等人的三次荒原旅行,翔实反映了后者的环境保护理念,记录了布劳尔与批评者的辩论。他们发生在1960年代的辩论,而今正越来越频繁的在中国上演。环境与发展究竟应当如何达成必要妥协?应当确立什么样的环境保护底线与基本理念?如此这类的辩题仍未能得出确切定论,而在持续辩论的进程中,环境保护、荒原保护的理念及这种理念驱动形成的政策日渐深入人心。

    全书第一部分的辩论背景是山脉,具体说是当时已被纳入美国荒原保护、却依照采矿契约保持着铜矿开发的华盛顿州奇兰县荒山。布劳尔的对手是当时著名的地质学家、矿业工程师查尔斯·帕克。布劳尔认为铜矿开发会不可避免带来对荒原的破坏,而帕克则认为荒原在自然保护上的价值,远逊于铜矿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意义。

    而在第二部分的场景换到了小岛,对手则换成了同样以环境保护者自诩的开发商查尔斯·弗雷泽。布劳尔为推动《荒原法》等法案出台,曾长期在美国各地巡回演讲,宣传环境保护、荒原保护,以大量数据举例说明维系旧有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但在查尔斯·弗雷泽等人看来,布劳尔所举数据皆属无稽之谈,书作者也证实,布劳尔言及的污染数据,其实有很多属于臆造。弗雷泽将“只算环境账”的布劳尔们统统称为“德鲁伊祭司”(德鲁伊祭司将活人用作祭品,在树下祭祀做法),他本人秉持一种叫做开发性保护的理念。弗雷泽地理念显然更为深刻的影响了美国社会和经济进程,避免了依照布劳尔观念而实施的禁止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

    本书最后部分当布劳尔与美国垦务局局长弗洛伊德·多米尼对峙,争论河流之上是否应当修筑水坝,辩论也真正意义上进入了白热化。布劳尔的持续努力,让多米尼的毕生梦想(建造超大规模的水坝)受挫。阻止水坝兴建,也因此成为了全球环保主义者最主要的行动目标,但公允来说,这也使得更多国家、城市在能源需求压力面前,选择其他不容易引起环保主义者注意却会注定带来更大污染(如放宽能源进口配额)的应对方式。这也成为困扰环境保护与脱贫发展政策制定的难题。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