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人如何面对 新常态中的五对矛盾

  核心观点:传统出版人在出版业态的思考与创新中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大众化与小众化、旧媒体与新媒体、地域化与全球化、商业化与精英化、专业化与社会化。这五对矛盾交织并行,缠绕斗争,是出版业今后的新常态。常态不是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出现的任何此消彼长都不足为怪。

  时光上溯至20世纪最后的20年,那时的中国传统出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片繁荣景象。那是中国传统出版的黄金时代:巨大的需求、改革的活力、消费的升级、收入的剧增,让传统出版人沐浴着盛日的光辉。可是好景不长,中国传统出版就像一个茁壮成长的婴儿,还没有发育成熟,便迎来了强大的挑战。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传统出版迎面撞上了几百年未遇的两大冲击:全球化与数字化,不但遇上了“狼”,还迎来了“虎”。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新世纪近15年,传统出版人正面对一个以前他们所从未接触过的、陌生的世界。这个陌生的世界,或许就是传统出版人即将面对的出版新常态。

  出版业态、形态的剧烈变革带给传统出版人深沉的思考,引导传统出版人创新。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平台和新阶段,全球化发展进入深度融合,国内移动互联网硬件与软件全面提升,在这三大背景之下,传统出版人在出版业态的思考与创新中将主要面对五对矛盾,需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大众化与小众化
  
  传统出版面对的是一个大众市场。30年前,一个编辑面对铅字排版的书稿,一年的工作量是2~3本图书,万册以下起印的图书甚至难以被批准进入出版流程;从市场来看,出版的图书更不愁卖,提着现金、手握订单上门找出版社要书的情况是家常便饭。但是,今天读者的消费观念已经进入一个多元时代,传统出版首版印刷上万的情况在出版社看来简直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尤其是学术类的社科图书。
  
  从开卷数据、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等各类数据中可以发现,出版业内图书品种逐年增加、总印数逐步减少、总销售日益持平。这些数据已经向传统出版人清晰地展示了小众出版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重大逆转的出版趋势。传统出版人在兼顾大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小众化出版的趋势而做出应对,以满足各类专业化的图书出版需求。传统出版人不能改变价值多元、思想多元、阶层多元和需求多元的大趋势,小众化今后应是常态。
  
  旧媒体与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录音带、音像带、高密度光盘率先进入博物馆,然后是报纸与期刊。目前,还是图书略显平稳。这些旧媒体日益走入困境,虽然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没有发生变化,但传统媒体的即时性、装载量和便捷性则输给了新媒体。
  
  传统出版单位,或说传统出版的最大优势在于出版单位对选题的精心选择和对内容的细心打磨。虽然部分传统出版物存在被新媒体替代的现象,但传统出版人终于看到更多大量的传统出版物在内容生产方面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了融合。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适应,比如汤姆森和爱思唯尔等出版公司,他们在传统纸质出版物出版发行的同时,协同进行线上电子图书的发行;二是通过资本接纳而接受新媒体,从而保持对新媒体的渗透,比如凤凰传媒对新媒体的敞开吸纳;三是线下出版商与线上发行商的合作与斗争,比如京东、当当、亚马逊在网上倾销纸质图书。鉴于环保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传统出版物可能会走向奢侈和珍贵。
  
  有一种很可怕的观点是:传统媒体体内没有新媒体的基因,因而无法转型成功。这一可怕观点因为有国外大型传统出版集团的成功转型而被证伪,但在现实中,还没有实体成功的样本来反驳。因此,特别对中国传统出版人来说,旧媒体与新媒体到底是替代,还是融合,这是传统出版人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地域化与全球化
  
  传统出版人曾经将全球化视为一只狼。10年经历似乎说明,传统出版人没有被此狼吞噬。全球化的结果使传统出版人更加方便地获取世界范围内的出版信息、出版资源,并迅速转化为国内出版生产要素。比如,传统出版人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美国亚马逊出了什么书,国外哪位知名作者正在着手写作哪方面的选题。今天传统出版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充分地使用全球生产要素。传统出版人在全球化时代必须要放眼全球,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版权所有者、出版资源和合作伙伴。今年出版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便是凤凰传媒收购美国童书出版龙头——PIL及其相关产业,这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出版人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