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手机出版尚无权威定义。学者黄朝琴认为:手机出版是指出版社以移动通信设备为平台,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信息发布、宣传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的新型出版形式。《2005~2006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则指出:所谓手机出版,是指将已加工后的数字作品以无线通讯技术为手段,按照特定的付费方式向手机用户发布的一种出版形式。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认为:手机出版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组成部分。本文更倾向于认同最后一种说法。
目前,常见手机出版的形式,从传播途径划分大概分为4种:一是以短信和彩信的形式,将出版物发送到用户手机上;二是用户通过登录手机出版网站阅读出版物;三是通过安装客户端软件访问、下载出版物(只适用于智能手机);四是利用手机的摄像头扫描纸媒出版物的二维码,凭此二维码访问相应网站和网站上的出版物。
手机出版作为互联网出版的延伸,与传统出版相比,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开放性与自由性、隐蔽性、出版环节少、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等特点。手机出版业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提供了及时、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
实际上,手机出版并非是要取代传统出版,亦并不能简单认为它是传统出版的延伸。手机出版将是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服务、增值服务等相结合的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产品设计和营销方式的组合。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要在资源提供细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互动。传统出版应根据新的阅读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选择核心资源进行数字化出版,在出版内容、流程、赢利等方面实现与手机出版完美的结合。
如何做?可以通过互补模式与交易模式实现。出版资源可以分为适合传统出版的资源和适合数字出版的资源。传统出版企业主动将核心资源数字化,对拥有版权和编辑权的适合数字出版的资源,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运营商,而运营商通过了解终端用户的需求,整合出版企业的内容资源,并且进行加工处理,最终以合理的形式传递给终端用户。通过这种互补模式,双方对出版资源进行重组,各取所需。在数字出版时代,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界限将逐渐变得模糊。增值业务的开通,可实现出版内容的动态下载、全文阅读、“流媒体”等特殊功能,手机终端用户可直接下载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内容。在这种交易模式下,手机出版商与传统出版商也有望实现共赢。
目前,出版业的领导和业内人士对手机出版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刻认识,在出版业内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普遍滞后。面对新技术的冲击,要么是因为不懂而拒绝,要么是因认为无用而漠视。这种拒绝一方面来源于对固有知识和生活的保守和坚持,害怕新的事物改变其现有的生活;另一方面来源于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对投入和产出没有信心。同时,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与整个社会存在着数字鸿沟,这与数字技术开发商、软件平台提供者、网络服务企业对于手机出版的高度热情形成了鲜明对照。出版行业虽然积累了大量内容资源,但担心这些资源在数字化和手机传播的过程中流失或贬值。传统出版企业不把数字出版看作是对传统出版的互补和增值,看到的更多是对传统出版的冲击。
在数字革命面前,出版业没有退路,而在这场革命中最重要的引爆点就是手机出版。传统出版业要进入手机出版领域,需要在技术、运营、服务、营销平台几个方面进行准备。这些方面最终比拼的,不仅仅是人才,更需要出版企业在战略部署上下足功夫。
手机出版是全媒体的,不仅仅是文字内容,还包括音频和视频。如果仅是形式的创新、载体的转移、内容的搬家,而没有创新型的内容,手机出版是很难发展的。因此,传统出版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重构产业链,调整图文、期刊、音像、发行等产业部门,继而强化从传统内容加工模式转移到构建新传媒模式的经营理念,开展定制的按需生产和按需服务,挖掘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产业链的终端靠拢。
传统出版状态下,出版企业很难跟踪、分析读者行为,但手机出版可以对用户浏览、购买过程中诸如用户区域、访问时间、浏览内容、消费指数等方面进行跟踪,这就为精细化服务作好了铺垫。所以出版企业要与最终的用户接触,不仅开展精细化营销,还应当充分利用手机出版交互性强的特性、用户原创内容低成本和高创意的特点,建立一套技术平台和相应的管理机制来激发这个新内容生产环节的活力,并为己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