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兴趣吗?”——《巴西:未来之国》编辑手记

    【五】
    译者樊星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茨威格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巴西是我最喜爱的国家。”非常理解并且羡慕这样的译者,同时为她高兴,就像谈恋爱就要找一个百分百喜爱的人。大概也是因为做编辑的缘故,我从来没有最喜爱过哪位作家,编辑面对的永远是具体的文本,避免对哪一位作家产生太多的偏爱,以免对其他作家的文本产生误判。至于国家,我很少会产生个人感情,就像总是在面对很多不同的好书一样,对文化多样性的拥戴,消解了对某一种文化的偏爱。倒是对很多不大为人所知的“小文化”,会立即产生知识性好奇以及情感和道义上的支持,就像我在第一次读陶立夏的《夜航西飞》译稿时,东非肯尼亚的土著文化以及作者马卡姆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么说,可能也是这种知识性好奇和对巴西的陌生感,让我产生了对《巴西:未来之国》的强烈兴趣。

    然而巴西作为一个国家,确实与许多国家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巴西人的平和。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发生战争的国家,“它厌恶战争,甚至不清楚战争是怎么回事”,“所有边境争端几乎都能通过协商或仲裁解决”,茨威格说,“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巴西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最值得我们效仿的国家。”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怎么看待这种和平主义,就我个人的感觉,这差不多就是《诗经》里唱吟的“乐土”,或者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想想我们这块土地,谁能说得清发生过里里外外、大大小小到底多少场战争,多少人殴于兵戈,多少人避难离乡……

    巴西人的平和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当巴西帝国(1822-1889)被共和制取代之时,没有发生暴力革命?巴西人如此渴望和解,这种“与生俱来的宽容”究竟来自何处?这些我们所没有的、甚至与我们迥异的民族性格,也深深吸引着我去了解巴西的历史。所以,刚读完《历史》这一章(这一章非常长,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我就决定了要出版这本书。

    【六】
    一定还有其他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比如茨威格写到里约热内卢,“从山上看来是一个城市,从海上看来却是另一个”,“里约是化为城市的自然,也是宛如自然的城市。她以宽广的胸怀迎接客人,也知道如何将客人留下。”当我读完全文,势必要回到讨厌的计算的时候,我却无心去考虑所谓的回报:只要将它出版面世,让喜欢它的人读到,已经心满意足。这种心情有点像恋爱中的人如同灯蛾扑火一般,它不同于译者的恋爱,因为它承担着风险。而如果颗粒无收,一败涂地,它又会显得可笑。从这个层面来说,编辑的恋爱,又像是堂吉诃德骑士。

    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工作中的译者就像是恋爱中的女人,换一本书,就像换一个新的恋人,而编辑,永远是唐璜和堂吉诃德的混合体。

    图书信息

    Brasil, País do Futuro
    巴西:未来之国
    Stefan Zweig
    [奥]斯蒂芬·茨威格 著
    樊星 译
    ISBN 978-7-5321-4842-4
    定价:26.00元

    特约策划:何家炜
    责任编辑:夏 宁
    装帧设计:汪佳诗

   《巴西:未来之国》出版于1941年,今天读来,依然是一本了解巴西的最佳书籍。前三章历史、经济和文化,从总体上介绍巴西;后几章则是巴西主要城市的介绍,有游览的心得,有历史事件的穿插,并有议论。茨威格戴上康德的红色眼镜,见到一个玫瑰色的巴西。他于贫苦中看见美好,于哀伤中看到富饶,在苦痛中望见快乐。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由一位懂得观察、感受和生活的人写成,既有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引用,也有一位可敬学者的感性观察。

    这本书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本书由巴西葡语版译出,再由德文校对,以求准确清晰地介绍巴西,并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风采。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