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刘方:我做了自己最喜欢的事

  在刘方家,能看到满满一书柜近、现代法文书,从哲学、小说、历史到散文都有,收藏颇丰。作为翻译家,刘方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她愿意把钱花在买书和旅行上。1983年第一次到法国,通过文字想象了无数遍的世界就这样呈现在眼前,让刘方很感慨。那一趟旅行,她买了很多昂贵的法文书,珍宝一样背回中国。此后,她每次去法国都会不辞辛劳地背书回来。再之后,女儿去法国留学,仍然经常帮母亲带书。

  退休后,刘方常跟丈夫刘扬体结伴出国旅行。刘扬体过去在社科院做现代文学研究,二老都热爱文学艺术,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泡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我们俩辛苦爬格子赚来的稿费,都用来旅行了。有时候一年还能去两次。”

  在北京海淀五路居的三楼公寓里,刘方仍自己买菜,自己做饭,照料老伴和自己的生活。她希望跟下一代保持各自独立的空间与生活方式,尽量不给对方造成负担和压力。

  “翻译的压力很大,我这个年纪做起来有点吃力了。”刘方说,她想以后重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比如法国作家亨利·特罗亚的作品,“可惜法语印刷的字体太小,眼睛不好,也没机会多看。”

  刘方对翻译有一套自我选择标准。她不喜欢杜拉斯那种断断续续、敏感而神经质的语言风格

  刘方说,文如其人,她常常会通过作家的文字来揣摩他们的性格,“我喜欢福楼拜和伏尔泰,但最喜欢的还是都德”

  去年,刘方花了大半年时间投入《蒙田随笔全集》的再版工作。在她看来,研究蒙田就像研究《红楼梦》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