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的提亲礼物

    ■从小作文不及格

    ■第一版到第六版他都参与了

    ■73岁的叶永烈昨天携夫人来宁

    小学一年级作文40分,语文50分……作文不及格的叶永烈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科普作家。和《十万个为什么》结缘50多年,成了唯一参与过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作者。

    昨天,73岁的叶永烈来到南京,参加由省科协、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2013年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报告会”,讲述了《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叶永烈透露,春节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将推出平装本,并考虑分册售卖。

    最新版“为什么”春节后出平装本

    不久前,《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18册以全套980元的高价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议。网友发出疑问:读书真的要这么奢侈吗?有家长甚至质疑,“现在类似的图书很多,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呢?既然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不就是为了面子和收藏吗?”对此,叶永烈表示,明年春节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将推出平装本,“会比精装本便宜很多。”

    叶永烈介绍说,新版书里会继续追新的热点,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玻璃幕墙、尿不湿等,每个时代的“为什么”都不同。另外,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还考虑分册销售,“读者对哪一册感兴趣,就买哪一册。”

    “《十万个为什么》火了之后,东施效颦者众多。仿‘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有900多种。”叶永烈笑着说,“但是,最正宗还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十万个为什么》。”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生动

    上世纪60年代,叶永烈还是一个20岁的毛头小伙。“我中学时代就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真正首创十万个为什么的是吉卜龄,他曾经说‘五千个在哪儿,七千个怎么样,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说,写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他是北京大学化学系大二的学生。“当时没有任何压力,都是用比较生动的语言来写的。”当时,叶永烈是《十万个为什么》写了最多的作者,由于年龄最小,稿费也打对折,一篇5元钱。

    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最初只印刷了几百册,没想到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后来总印数超过1亿册。连大科学家钱学森也要求儿子,每天要看40页。而叶永烈突然间成了大红人,常常有同学问:“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作者叶永烈是你吗?”叶永烈都笑笑说,只是同名同姓。“其实,我是想低调一点。”

    如今,《十万个为什么》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第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共18册,收入了4500余个问题。“众多院士加盟,阵容强大。”叶永烈介绍说,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由115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40多位院士亲自撰稿。

    尽管编委与参与人员的阵容比此前的版本都强大,但在叶永烈心里,第一版永远是最好的。“第一版写起来最轻松。从文笔上看,第一版的文笔是最好的。”叶永烈说,因为这一版本的语言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第五版和第六版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即便是中学生可能也看不太懂。我认为还应该添加一些生动活泼的情节,从故事切入,再讲科学道理。”叶永烈说。

    《十万个为什么》是提亲礼物

    “我从小到大的成绩单都保留着,家里就像一个小小档案馆。”叶永烈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图片,“一年级作文不及格,40分”、“读书(语文)不及格 50分”。但是,5年级的时候,投在当地报纸的一篇作文让叶永烈迷上了写作,那篇作文只是一首非常短的小诗。“作文没发表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作文见报后,我变成了三条杠的大队宣传委。”

    《十万为什么》更是让叶永烈成了有名的科普作家,约稿不断。“其实,我从1983年就离开科普创作了,但是只要是《十万个为什么》找我,我都会参与。”叶永烈说,《十万个为什么》带给他太多,比如妻子。这次来讲座,叶永烈的夫人也随同而来,坐在场内第一排,静静聆听着他的讲话。叶永烈说,他的终身大事也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功劳。“表姐给我介绍了对象,我上门提亲送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今天,当时相亲的女孩也在现场。”场内观众一阵骚动,叶永烈的妻子徐徐站起来,给大家打了个招呼。屏幕上当年的那个女孩面容清秀,现在的这个夫人举止优雅,“都是同一个人,我们一起走过50多年了,前不久刚过完金婚。”叶永烈说,今年8月25日,他们一起庆祝了金婚纪念日。

    50多年前,预见现代生活

    “书里写到一个方盒子,能发出滴滴的声音,用来通话,盒子上还可以显示通话人的头像,现在叫可视化手机;教室里的每个小朋友都有显示器,家里都有保姆,还有可以飞起来的飘行车、环幕电影、写话机……”1961年,叶永烈写成了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尽管是50多年前写成的,但书里的科技,现在一一兑现。“之前《南方周末》曾用一个整版考证《小灵通漫游未来》,在1961年写的东西,哪些在哪一年已经实现了,有的还附了照片。正因如此,有人称它为“未来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叶永烈说。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