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阿尔贝·加缪诞辰100周年:百年之后重识加缪

  另外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将加缪的思想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混为一谈。事实上,除了无神论这个共同的起点以外,加缪和萨特思想的指向以及终极目的都大相径庭。萨特从否定上帝的存在走向了否定一切先天永恒的价值原则,走向了价值虚无主义。在他看来,没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可言,因此也没有先于存在的永恒价值,无论是上帝、人性还是永恒的善。“随着上帝的消失,一切能在理性天堂内找到价值的可能性都消失了,任何先天的价值都不复存在了”,人先于其本质而存在,然后在自由的行动选择中决定自己的本质和存在价值。
  与萨特截然相反,加缪没有从否定上帝的存在走向彻底否定一切先天永恒的价值原则,对于价值虚无主义,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这种清醒是他身上最为可贵之处,也是他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高于许多职业哲学家的地方。他清醒地意识到从无神论出发绝不能走向彻底否认一切先天的价值原则,因为,没有了永恒的价值原则就没有了任何的底线,这样的逻辑一旦贯彻到底,那么对生命权利的剥夺、对人的尊严的践踏都将是许可的,这恰恰就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自以为真理在握实则盲目幼稚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所不愿正视的苏联社会的现实。
  再如,无论对于加缪的生活、思想还是文学创作而言,阿尔及利亚都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我国读者对于这个重要方面至今仍然非常陌生。加缪的师长兼朋友让·格勒尼耶曾经强调指出:“要谈论阿尔贝·加缪,也许首先应该提到阿尔及利亚,这不是要用他的故乡来‘解释’他,而是因为他性格中的一些特点只有通过阿尔及利亚才能得到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阿尔及利亚的语境根本就无法说明和理解加缪的思想与文学创作。
  由加缪的朋友、著名作家奥利维耶·托德撰写的《加缪传》(参见奥利维耶·托德:《加缪传》,黄晞耘、何立、龚觅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是一部厚达855页的传记,包括了60页非常翔实的第一手史料征引,是加缪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将这部传记与赫伯特·劳特曼1978年出版的另一部《加缪传》配合阅读,读者对加缪的生平与创作将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就文学创作而言,作为一个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作家,加缪的重要作品远不止《局外人》和《鼠疫》。要真切感受他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必须阅读随笔集《反与正》《婚礼》和《夏天》;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价值信仰,必须在阅读其哲学论著的同时参阅他的剧作《卡利古拉》《误会》《戒严》《正义者》;要欣赏他在叙事艺术上的独创性和重要贡献,我们必须知道除了《局外人》和《鼠疫》以外,他的小说创作还有《幸福的死亡》《堕落》,《流亡与独立王国》中的6个中篇小说(《不贞的女人》《叛教者》《来客》《若纳斯》《沉默的人们》《生长的石头》),此外还有他生前未完成的长篇《第一个人》。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