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版权作者潜力如何预判

  “获奖的作品叫好未必叫座”,这样的心态对于引进版图书而言也应具备。不过,一旦同一位作者二次获奖甚至多次获奖时,之前作品的身价必定会“水涨船高”,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199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凭借对作品的判断,购买了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的版权,并收入到“法国当代文学丛书”中。该作品此前赢得过另一法国文学大奖“雷诺多奖”,尽管在法国本土其受到了乔治·佩雷克、米歇尔·布托、米歇尔·福柯、吉尔·德勒兹等文学家、哲学家的赏赞,但来到国内市场销售表现平平。其实早在1983年,柳鸣九主编“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时就出版过他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鲜有读者知晓。直到2008年勒·克莱齐奥“意外”折桂诺奖,这才真正扬眉吐气。可见,类似“潜力股”都会适时得到升值空间。 
   
  多元借鉴:见效快、辐射广 
   
  依靠编辑的眼光、凭借奖项的指引,这样的做法还趋于传统。游戏、电影、动画等多媒体都可以为版权的引进提供思路,一些嗅觉敏锐的出版机构正在积极从这一层面挖掘选题。 
   
  例如,“质量效应”系列(MassEffect)是由Bioware公司制作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系列,在游戏界享有盛名。据重庆出版集团科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向阳透露,他们就是瞄准玩家群体,在2012年引进了《质量效应》、《质量效应:天罚》、《质量效应2:升天》三部小说。此外,还有“光环”(Halo)系列,这是由Bungie开发、由微软发行的科幻类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同样在全球拥有众多拥趸。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特此引进出版了《光晕》、《光晕:初次反击》两部衍生小说。 
   
  不仅仅是借助游戏的东风,也不乏盯紧电影部署引进出版的。譬如,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最近引进的《安德的游戏》,这部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特的代表作曾在10年前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但却仅限于科幻迷的小群体中知晓。此次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签下版权,赶在今年11月前夕推出,正是因为得知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安德的游戏》将在全球公映,势必会带来销售的增长。这样的辐射效应,我们从电影《暮光之城》、《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分别点燃同名原著、美剧《权力的游戏》引爆《冰与火之歌》等互动案例中都可以窥见。 
   
  相似的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野村美月的“文学少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引进的椎名轻穗的《好想告诉你》等都是基于先行的动画在国内获得了“死宅”群体的极大关注。通过对动画的判断,引进图书版权后对国内销售市场的预估也更加从容。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