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刚刚落下帷幕,译林出版社立即对外宣称已签下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七部重要作品的版权。据该社外国文学分社社长田智透露,早在去年,他们就已经在和门罗作品的版权代理接触,商谈作品的版权。紧接着,埃莉诺·卡顿获得2013英国布克奖,她的处女作《彩排》的中文版也在去年由译林出版社和凤凰壹力联合推出面世,据其内部透露《发光体》一书的版权也在沟通之中。 上述此类颇具预见性的出版案例,尽管不乏“运气”成分,但从中仍可以窥见“经营版权”的眼光与经验。毋庸置疑,引进版权之后,那些海外的作者、作品在国内市场是否具有升值潜力及其升值空间的大小,考验着出版人的预判能力,决定着出版机构的策划活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特此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采访交流,希望一窥这些出版机构在择选海外的作者、作品时的经验与技巧。 编辑译者:有眼光、要懂行 “有眼光、要懂行”,编辑慧眼识珠,方能准确评估哪些作者可以适应国内市场以便引进版权,甚至预见出其能在未来得到相关的奖项乃至于持续热销。 例如漓江出版社在1999年君特·格拉斯未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即已引进了他的“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现已退休的原漓江出版社资深德语编辑吴裕康很早就接触到格拉斯的著作,认可其水准并相信有获奖的潜力。果然,格拉斯成为上个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漓江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但泽三部曲”成为了当时的市场赢家,后来又引进的《比目鱼》依旧保持热销。 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该书在2006年悄然面世,国内读者对这位土耳其作家显然知之甚少。几个月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帕慕克夺得,身价倍增,上海人民出版社当即决定为这本起印数仅为1.5万册的小说加印3万册。该书责任编辑姚映然坦言,引进帕慕克完全出于“偶然”,她在网上检索国外出版信息,第一次见到《MyNameIsRed》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后来找来英译本,“结果是一口气读完的,非常好看”,这才开始策划引进帕慕克的作品。 类似的案例,还有2005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的《冰与火之歌》前四部的中文版。身为策划人的重庆出版集团天健卡通动画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邹禾回忆道,自己是在“地摊儿”上偶然地看到了英属维尔京群岛商高宝国际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出版的《冰与火之歌》,觉得内容非常有趣,进而联系到作者与出版社商谈引进工作。 除了编辑,许多资深译者对于引进版权也都有独到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国内翻译了大批略萨作品,全部都从西班牙语原文直接译出,主要译者有留学智利的赵德明与留学秘鲁的孙家孟等人,正是这些前辈的积极引荐,当时的时代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社基本“出全了”略萨的重要作品。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可以成功在2009年“押”中略萨,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受赵德明、孙家孟等人早期译介的影响。 奖项榜单:定风向、作参考 有经验的版权经理和策划编辑,都会参考海外的奖项、榜单,作为衡量作者的实力与潜力的“风向标”,这对引进版权颇具借鉴价值。各家出版机构都在积极引荐海外文学奖项的获奖或入围作品,甚至以此“按图索骥”进行有关板块的培育。 就以刚刚揭晓的布克奖为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白老虎》即2008年的获奖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引进的《狼厅》即2009年的获奖作品、2013年引进的《芬克勒问题》即2010年的获奖作品。再以龚古尔文学奖为例,译林出版社2011年引进的《三个折不断的女人》即2009年的获奖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引进的《地图与疆域》即2010年的获奖作品。此外,诸如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麦克尤恩《赎罪》等引进的布克奖入围作品,同样具备潜在的市场增量,不可轻易小觑。不独是纯文学作品的策划,类型文学同样如此,像专注于推理小说的新星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品种的布局、遴选上都会有意识地对照日本的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本格推理大赏、江户川乱步赏、梅菲斯特赏以及美国的MWA(MysteryWritersofAmerica)奖、英国的CWA(TheCrimeWriters'Association)奖等关联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