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3】
校园小说就是流行符号加几个段子
众多关心少儿出版的人士都开始对如此“热闹”的少儿图书市场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杨佃青说,大众化的快乐文学和童年小说主导文坛,其他风格和体裁被严重排挤。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虚拟的现实,叙写的是虚拟的童年和虚拟的快乐生活。很多作家虽然写的是校园小说,但其实是在脱离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制作”作品,一堆流行的符号,加上几个搞笑的段子,就是一本小说。作品缺乏时间和细节,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另一种“概念化”的东西,是虚拟的童年生活—既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又没有审美的新鲜感,只是迎合了当下孩子们的手机短信、网络游戏、QQ聊天中的生活话题而已。那些直面现实、关注现实生活和儿童精神生活的作品却不被重视。更让人沮丧的是,许多作家开始放弃原来的写作风格和题材,开始转向,写出来的作品,读者年龄段都向小学生汇集,题材都向校园汇集,情感都向快乐聚集。在这种背景下,能够保持镇静、从容的作家、出版社和书店,少之又少,整个儿童文学生态,包括写作、出版、发行、阅读等在内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不容乐观的乱象。
【对策】
放弃粗放型运作
张克文表示,“少儿出版发展到这个阶段后,必须放弃原有的粗放型的运作模式,树立品牌立足的理念,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很多人都觉得少儿出版门槛低,其实不然,少儿出版对专业性要求很高,我在国外考察的时候就发现国外很多少儿读书年龄段划分得特别细,有的甚至连相差几个月的孩子的标准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想做好少儿出版,必须详细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大力推动分级阅读。 ”
孙建江认为,有定见有定力的作家不会为时尚、潮流所动。同样,作为有信誉、有追求、有品质的出版社,也不可能被那些跟风模仿秀们所忽悠。品牌出版社,它们注重的是包括选题、内容、形式等在内的图书的原创性、独有性和引领性。品牌出版社的坚守和努力,能改变多少现状说不好,但至少可以表明这是一种存在。
资深少儿出版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认为,要克服重复出版的乱象,必须建构少儿出版良好的生态环境,自律出版行为,杜绝跟风模仿,提高出版境界,强化作家的全版权经营营销意识,尊重作家的知识产权。同时,反省自己的出版行为,出版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多出好书,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不是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