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小书店1984的温暖
地标:淮海路
因为平时总爱去找一些复古神秘的小店,我注意到前方不远处有一扇装饰特别的小黑门,走近一看发现精致的雕花下有着一行小字:1984bookstore
朱蕙琳
那是一个凉爽的秋日早晨,我和好友本打算去一趟上海图书馆。下了车,我们沿着静谧的衡山路向图书馆方向走去。道路两旁是复古小资建筑,隐约于金绿中的是几抹鲜艳的太阳花,纷纷洒洒的阳光从树隙泻下追逐着我们奔跑的身影。可能是因为平时总爱去找一些复古神秘的小店,我注意到前方不远处有一扇装饰特别的小黑门,走近一看发现精致的雕花下有行小字:1984bookstore。我拉着好友正准备进去探探,“叮”一声门铃响过,一个娇小的身影跑了出来。“你好,欢迎来到 1984bookstore!”
甜美的声音让我愣了几秒,之后我也同样扬起脸笑着对眼前的姐姐说:“你好!”接着我们便跟她进入了这家独立书店。深棕色的木质地板,给人空间感的高高的天花板,拐角处的一大摞英文漫画看上去年代有些久远,颜色明丽的小沙发,碎花的抱枕,墙上风格迥异的照片,蒙上点点灰尘的手风琴和吉他,白色简洁风的长方形书架,书本以一种舒适的方式相互依偎,笑着等待着我们的垂青,角落处的DIY复古系小清新本子……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觉眼前一亮。
好友蹲在书架前选着书,我则边逗着三只慵懒地晒太阳的小猫咪,边和那位姐姐攀谈起来。从对话中我得知,这家书店的主人是一大哥哥,而这位姐姐则是大学期间来这兼职的,听说楼上还住着一位复旦大学的教授。“有这样一间小书店真好。”我打开沙发边的阳台的玻璃门,庭院大树聚拢的光线似乎轻轻地托起了我,让身心放松。
而后,我们来到了上海图书馆。统一的布局,高大的书架上摆着端着严肃的面孔的书,架台上零散地铺着几本别人刚刚随手翻过的书,服务台的职员格式化的笑脸还有冰冷的机器刷过书码的滴滴声……
这些都让我没晃过神来,宛若自己还坐在1984独立书店那个庭院的小秋千上,沐浴着我不曾感受过的独特暖阳,听微风在我耳边说那隐藏心底的悄悄话。往室内看去,大姐姐在安静地做着手工本子,齐肩的发划过温柔的弧度,留下微笑不语的美好侧脸。好友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着小说,也是认真的姿态。
像是无意间按下的定格一般,大脑在下一刻便浮现出很早以前在一本书里看到的一句话:按住时光不许动。
把梦想收留到半夜11点
地标:南京路
2666是 一 个美好的念想,美好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又美好到在这个寒冷的深夜足够温暖人心
顾明
2666图书馆从一个设想到渐渐成形,是个充满文艺正能量的励志故事。据说,那是一个有点冷的深夜,几个朋友唱完卡拉OK一起吃夜宵。后来成为2666老板之一的Domanda提出自己一直的梦想,那就是开一间私人的图书馆,地方不需要很大,书也不需要如何齐全,但出现在这里的书都是她自己喜欢的,也希望来这里借阅的人喜欢它们。这是一个美好的念想,美好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又美好到在这个寒冷的深夜足够温暖人心。
几个月后2666就真的在静安别墅正式开业了。
面积不大的一间老式里弄房子,四壁都被从地板直到天花板的高高书架包裹着,书架上摆放的书籍则以文学、艺术为主。Domanda酷爱近几年在欧美当红的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不仅图书馆以他的一部小说《2666》命名,还搜集到波拉尼奥全部的英文书,陈列在图书馆内,比版权公司拥有的还要多。
渐渐地,这里成了上海的一个文艺地标,文艺青年们在这里进进出出,中外作家们也都来这里做讲座、做签售,店里出售的作家签名本新书也越来越多。
我喜欢约朋友在这里见面。只要你跟店员招呼一声,这里就可以收留你到半夜11点。在这里,我见到了作家朋友骆以军、陈雪、黎紫书、张惠菁,见到了一直心仪的导演陈翠梅,采访过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听他们讲述自己写作的经历,他们对于创作的坚持……
在某一年的书展期间,一部关于上海另一个文艺地标——大自鸣钟——的微电影《大自鸣钟2——作家》在这里开镜。镜头里的故事,很文艺,一个作家与几个朋友在这里聚会,说起写作上遇到的瓶颈。这样的故事,很契合2666,真的就似只会在2666发生一样。
2666如同塞纳河畔的咖啡馆,吸引着文艺青年们的到来。这里是文艺沙龙,没有秩序,却充满了活力。它不贩卖成功,却有着梦想,呼唤着有着同样梦想的人,就像那书架上的一本本文艺而无用的书,等待着喜欢它的人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