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上海书店:一室书香一段缘

    老洋房里乐淘书

    地标:人民广场


    在 “新书展销厅”,有着对美好阅读时光的记忆……对于每一个阅读者,书店其实是一个启蒙的圣地。阅读,其实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姚一鸣

    在人民广场附近的南京西路325号,有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洋房,原来是上海图书馆,后又改为上海美术馆,现在上海美术馆也已搬迁。有次一个书友在美术馆处理的旧书中,收到了近十套《江加走木偶雕刻集》特精装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版,此套书现在的市场价将近三千元,书友自然是狠狠地赚了一笔。

    多年前,在原上海图书馆正门口的左侧,有一家“新书展销厅”,面积不大,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书从书架堆到了顶上,中间是一摞摞叠起来的书,门口放着一把高椅,上面坐着一个带着红袖章的老伯,紧盯挑书的读者。据说此书店是供图书馆挑选样书后,多出来的复本再销售,那时售外版图书的书店并不多,中华路上有家省版书店、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有个“学术书苑”,也有售一些外版书,上海图书馆旁的“新书展销厅”也算是其中一家。书店内极为狭窄,有时挑书必须侧着身子,但狭小的空间并不能阻挡爱书人的热情,小小的“新书展销厅”常常是人满为患。

    为了到“新书展销厅”去买书,不得不换乘两辆车,有时耗去一个下午的时间呆在书店里,就是为了感受那里的书香氛围,选上几本好书。

    记得有次见到一套岳麓书社版的《知堂书话》上下本,由钟叔河所编,那时周作人的书市场上还很少见,翻看以后,十分喜欢他那冲淡平和的文风,但其中抄录古书的甚多,有些看不太懂,可就是喜欢。《知堂书话》是上下两册,那天钱未带够,口袋里的钱只够买一本的,那时的心情真是糟糕透了,思虑再三,只能先买了一本上册。谁知隔了一周再去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下册了,那个着急呀!天不热,我头上竟渗出了汗珠。没有办法,只能找一个店里的老同志询问,原来书店看到《知堂书话》下册,以为是残缺本,就收起来了。老同志帮忙找出下册后,我兴奋的心情真的难以言表。

    和书店店员渐熟以后,他们会把新到的书给我留着,于是在“新书展销厅”购到了不少好书,有黄裳的《榆下说书》(三联版)、琦君的《三更有梦书当枕》(中国友谊版)等,都是难得的好书。在“新书展销厅”所购的每一本新书上,都盖有书店的印章,现在每每翻出阅读,都会勾起对那一段青春阅读时光的淡淡回忆。原来一家书店是可以这样留在记忆深处的,它不一定要有多大的面积,也不一定有良好的购书环境,但它有足够多的好书,吸引着读书人流连往返。

    在“新书展销厅”,有着对美好阅读时光的记忆,书店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场所,在选书挑书的那一刻,心跳会随着书页的翻动而起伏不定,每一张有着视觉冲击的封面,每一本有着浓郁书香气息的书,每一段令人产生联想的文字,都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愉悦。在不少城市都有这样一些书店,或许不够大,环境也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好,但始终是一些读书人的心灵栖息之地。对于每一个阅读者,书店其实是一个启蒙的圣地。阅读,其实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家理想的书店。现在已很少从实体书店购书,网上购书的便捷和优惠,使我也成为了网购图书的一员。但我还会时不时到实体书店转上一圈:到季风书园听听讲座,到上海书城翻翻画册,到上海旧书店看看老线装书,有时也会买上一本书。似乎,只想寻求这样一种感觉,寻求一些记忆,在内心深处点燃一种美好。

    小朱书店“淘宝”,还得了个忘年交

    地标:塘桥


    那天晚上,我不仅买到了好书,还认识了一位忘年交的朋友,一位热爱书业、古道热肠的好朋友,那是一份浓浓的书香情缘

    糜军

    我来上海差不多已经十年左右,这十年辗转下来,其中周末或者闲暇时光有一部分就是用在逛旧书店了,比如像原南市区的文庙旧书摊,多伦路文化街的藤野书局,还有以前福州路的商务印书馆,江西路上的外文书局……逛旧书店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淘到一些很有特色且市面上已经很少看到的好书。

    今年所遇见的一家书店是小朱书店。门面很不起眼,位于地铁蓝村路站旁边,紧挨着社区中心。其实我之前已经在晨报上看到过关于这家书店的介绍,但是第一次找错了地方,十分遗憾。

    第二次再找到小朱书店差不多是在春节后,当时找到是在晚间7点半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守着书店的是一位约莫60岁左右的老先生,他身材瘦削,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当看见我踏进书店,对我颔首微微一笑。小朱书店的门面在旧书店中算是比较中等规模的了,书的摆放错落有致,除了环形的箱子装满了书之外,里面还有三个房间,也有大量的书可供参阅。

    那一天我找到了好几本书,看得爱不释手,其中有一本是极其珍贵的《吴清源围棋对局》,是1987年的版本,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了。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