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科普图书中最响亮的品牌,出版至今,先后5个版本的发行量累计超过1亿册,成为几代中国人阅读科普书的记忆。此次推出内容与时俱进的第六版,115位院士、700多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为孩子们回答了4500多个诸如“3D打印出来的飞机能不能飞?”“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很伤感?”这样新新人类关注的问题。
国内实力派作家的新作也在书展唱重头戏。作家韩少功携新作《日夜书》与中外作家和读者进行深入交流。张炜在开展第一天,就在主会场举办《疏离的眼神》和《谈简朴生活》新版书发布签售活动。苏童、梁晓声分别携《黄雀记》和《原来》随后登场。
《王元化晚年谈话录》备受书展主办方推荐。该书内容涉及王元化的家世旧闻、问学经历、革命工作、学术研究、著述交游等。他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风气、思想方法的认知和批评也都有详尽叙述和总结。
《史记》修订本新书发布、《黄永玉全集》首发……15万种图书不能一一枚举,但每一本都是重磅中的重磅。炎炎烈日下,读者们处在幸福的无奈里。
方向:倡导主流价值
注重对当代学术文化和出版领域主流价值取向的引领,是本届书展各论坛的方向。
“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世纪中国论坛和“中国最美的书”系列活动等高端论坛和专业活动,从14日纷纷登场。
陈佳洱、欧阳自远、周忠和等3位院士、科学家、科普作家出席以“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为主题的“书香中国”阅读论坛。
安平秋、葛兆光、陈尚君、黄一农等海峡两岸60多位文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以“新时期古籍整理的方向”为主题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
史正富、张维为、韦森、华民等著名学者出席主题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图景”的世纪中国论坛。
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是书展最具特色的部分,在成功举办两届后,今年它以全新姿态亮相。本届选取“文学中国”、“文史中国”、“世界中国”三个角度,纵横古今,贯串中外,为读者呈现历史文脉与当代因应。3个主题,10场讲座,19位学者,超豪华嘉宾阵容点燃8月盛夏最热烈的谈话。
在“文学中国”单元,韩少功携新作《日夜书》,以“文学寻根与文化重建”为题,从四个切入点着眼,探讨文学的命脉与文化的构建。而在17日,陈丹青与陈子善、小宝、施正东等六位文化艺术界人士以“关于《文学回忆录》的对话”为题,与读者朋友共聊木心其人其作。
在“文史中国”的3场讲座中,骆玉明携新作《诗里特别有禅》,与文史专家赵昌平、复旦教授汪涌豪共同探讨“从诗走进禅”的文化境界;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以“史记点校往事”为题,讲述即将新版的典籍《史记》点校中的趣闻轶事。汪涌豪教授还将携新作《知日的风景》,以“知日者智: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日本?”为题,在读者的心中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日本。
书展还推出两场“世界中国”专题。李长声携新作《纸上书》,向读者听众们揭秘“两千年友谊的神话”;赵干城则与读者听众细聊“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印关系”。
名家新作、中外融通。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坛,是这个盛夏之夜最宜人的清风。
视野:走国际化路线
放眼世界,置身国际,吸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名家,打开全民阅读活动的世界视野,这是上海书展多年努力的方向。十年打磨,气候渐成。
上海国际文学周和文景艺文季活动,强强联手,已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今年,一众闪亮的名字出现在活动名单上。杰夫·戴尔、科伦·麦凯恩、保罗·乔尔达诺、罗伯特·索耶、伊利亚·卡明斯基、伊恩·布鲁玛、诺曼·莱布雷希特等等。他们已与或将与阿城、贾平凹、韩少功、张炜、苏童、李敬泽、陈丹青、陈思和、肖开愚、贺景滨等作家、学者、书评人出席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在“书评时代”主论坛、乔伊斯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文学十二时区、外滩诗歌之夜等40场活动中,他们无疑是最受瞩目的身影。
2013文景艺文季选定刚刚揭牌的“思南文化之家”举办四场论坛、一场沙龙。此次艺文季以“阅读未来:回声”为主题,邀约英国艺术史大家、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迈克尔·苏立文等11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以各自的洞见带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碰撞,带领读者对历史、现实和艺术进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