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不是一本纯文学的杂志。”在电话采访时没聊多久,《文景》杂志的主编施宏俊就坦陈。作为一本诞生于出版机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内部的刊物,《文景》在2004年创办时的初衷是“宣传内部图书”,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或者被很多读者认为是“纯文学杂志”,施宏俊强调,《文景》是一本涵盖文学、历史、建筑、艺术和社会议题的人文思想杂志。
2013年7月,这本杂志将迎来自己的第100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这本杂志几经变化,从最初依赖《读书》作者群的支持,到现在主编施宏俊希冀发掘更多生面孔作者;从最初的主打图书文学到现在的一期确立一个主题。一路走来,《文景》杂志吸引了出版人如范用、经济学家如汪丁丁、媒体人和文艺青年的喜爱,总编施宏俊却表示“对现状不满意”,仍在摸索新的阅读和写作环境下的杂志模式。
透过文章反映《文景》立场
2011年,施宏俊开始担任《文景》杂志的主编,在这之前,他已在出版社从业多年,超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和《达芬奇密码》均是被他引进国内。施宏俊表示,在自己接手《文景》杂志担任主编后,希望这本杂志能有一点自己的立场和倾向。为此,他将杂志定位成“人文类”,而不再是简单的将学者、作者的文章发表出来。在施宏俊看来,一个高明的主编一方面是在刊物上发表别人的文章,一方面也要借此传达出来刊物的立场,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背后暗含了“这本杂志在思考怎样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施宏俊对《文景》做了调整,从作者队伍和组稿文章两方面下手,除了加强杂志的文学性,还增加了年轻读者力量,邀请一些特约编辑,比如俞冰夏。在杂志的内容方面,施宏俊2012年对杂志改版后,将杂志改成每一期确定一个主题,再用不同的角度呈现这个主题反映的社会想象背后的实质,增加其思想性。他认为主题的确立更能体现编者的想法,不过对于一个做了多年的编辑来说,“为他人做嫁衣”是他坚持的职业习惯,施宏俊提出编辑在表现自己想法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能抢了作者的风头。
《文景》是一本独立的杂志
由于《文景》在诞生之初就烙上了图书的印记,施宏俊认为这本杂志也是它背后庞大的出版公司的一环。图书出版上市后,作者和编辑仍有很多关于图书背后的故事,却无法在图书上呈现,这时,杂志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补充,让编辑思想、图书脉络更清楚。
尽管如此,施宏俊强调《文景》是一本独立的杂志。“我不想让它成为一本内刊,所以会保持杂志的独立性”,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一方面是图书的补充,一方面又要保持独立,如何做到?施宏俊给出的回答是,最起码一点,可以做到没有书,但这本杂志也仍然能够成型。他的意思是,杂志与图书相互补充,但又不依附图书,实现其独立存在的意义——这也是他接手杂志时改版的初衷。
另一方面,放眼整个图书出版流程来看,施宏俊认为图书出版现阶段的转型,意味着出版方要提供更多阅读服务,某种程度上讲,图书相关的杂志期刊一种有效的补充。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服务,坚持不断办下去,打造成链接图书作者、读者的平台,让两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也算是尝试一种商业模式。
主编《文景》是看上去很美
成天与高品质图书打交道,谈笑有鸿儒的生活是很多人无比艳羡的,但施宏俊在受访时表示,“编这本杂志是看上去很美”。他坦率承认,在现在的阅读和写作环境下,在体制外做这类杂志很艰难,外界以为的理想主义很容易在现实的市场上碰壁,既吸引不来学者发表论文,也得不到广告商的青睐。施宏俊提到,甚至90%的报摊都不肯售卖这类人文或文学杂志,语气中透出无奈。
除此之外,施宏俊认为《文景》杂志的内容“还不够成熟完美”。他的设想是:杂志在形态上更厚,内容更多;内容上则要拒绝肤浅和学术八股文,让《文景》更有深度。他希望在以后的杂志里,避免不痛不痒、问题意识和启发性不强的文章。另外,杂志的主题也会进一步加强,他认为以前有些专题现在回看是可以有很大的提高,却在当时囿于种种原因没能做到更好,感到很遗憾。施宏俊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杂志的文章能启迪人深入思考,就算半年一年后拿出来再看仍然很好,读者在阅读或生活中联想起这一主题时,会想到“嗯,我必须要找出那本《文景》出来看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