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一些关于地坛书市的议论中使用了“停摆”的说法,但李进考认为,地坛书市现在并不是单纯“停摆”,他们也在思考如何重新打造书市,使其实现功能转型。但是,为了解决经营成本等现实问题,他们也希望政府能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实际上,从2008年以后,我们在书市里特意设了‘孔夫子淘宝一条街’,专门做旧书。那条街非常受欢迎,人都挤不动。如果政府可以给予一些资金扶持,这条街可以成为我们发展的方向,强化‘淘书’的功能,满足读书人想摸书、想收藏书的愿望。”
在李进考的设想中,如果能设法解决资金难题,他们会首先提升书市的质量,低价甚至免费请大型出版社进来,让大家消除成本顾虑,带更好的书来卖。同时,准入标准的提升也能遏制盗版及劣质书的影响。此外,书市现场还可以设置专门区域,让读者一边喝着茶水、咖啡一边挑选和阅读,发挥书市作为文化休闲场所的功能。
“办第一届书市的时候我31岁,今年54岁了。一年一年看着书市长大,现在真是感到恋恋不舍。书市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品牌,北京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我觉得,这个书市怎么也应当继续办下去。”在采访的最后,李进考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深度解析
书市能否重焕生机
地坛书市停办,对于每一个爱书的北京人来说,都是件无比遗憾的事。然而传统书市遭遇经营困境,并不仅仅是主办方自身的问题,还有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等因素。
在曾经作为文化地标的书店纷纷退出城市舞台,文化空间日益受到商业挤占的大背景下,地坛书市的“陨落”不应再被视作一个单一事件,无论政府还是社会,或许都应抱着唇亡齿寒的心态去深思,传统书市有没有可能在文化生活多元化、购书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重焕生机?因为,这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书市的存在与否,可能更多的是,在纷繁的城市森林中,如何为人们保留一片理想与精神的净土。
危机:传统书市功能日益弱化
作为大众参与的文化类展会,书市想重新焕发生机,发掘文化功能潜质,强化运营管理模式当是必经之路。
“这些年的书市,我们出版社参加得越来越少了。现在推销的渠道比原来广了,出版社参加这种书市是不挣钱的,也就是销些库存,宣传一下自己。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干一线工作确实很累、很辛苦,所以很多出版社就回避了。”对于参加书市的出版单位逐渐减少的情况,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的杨春宝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关于地坛书市的传统功能正被逐渐弱化的情况,主办方、出版社和读者的看法基本一致。在销售渠道相对闭塞的时代,出版社可以把积压的库存和处理品拿出来流通,读者可以用便宜的价钱买到书,书市的运营模式符合供求需要,因此得以迅速发展。“我等穷酸爱书人留恋的不是书市的繁华,是廉价”,网友在微博上的这句留言道出了书市的本质。
但如今,图书出版业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除了网店等新兴事物造成的冲击外,很多影响甚至来自行业内部。“最近几年,对于出版社来说,书市销售库存和处理品的功能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民营书商会主动找到出版社,直接把处理书包下。民营书商很精明,他们之中很多都是从出版社下海的,懂经营,又对行业非常了解。”杨春宝说。
在这种情况下,“廉价”反倒成了制约书市发展的瓶颈。由于读者追求廉价,出版社和书商只能在书市上卖便宜书,但随着展会成本的上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了不赔本,卖方只能带畅销书和一些质次的书到现场去卖,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生机:“淘”书的乐趣无可替代
不过,尽管对现状感到不满,接受采访的出版社和书店负责人还是一致认为,地坛书市应该继续办下去。各方不约而同提到的一点是,书市应当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功能。
“都在说网络的冲击,其实网络还不能完全代替书市。”北京一恒盛辉图书有限公司的王女士说,“网上买书要过几天才能到货,是一种冷漠的交易,但书市有直接面对书的魅力,有当面讨价还价的乐趣,这些都是文化。”
事实上,从前几年的状况看,地坛书市作为公共文化活动的特征已经相当明显。书市提供了一个文化氛围,让读者可以自由自在地面对书籍,和卖书的人当面交流。逛书市的人脸上很少有购物时的匆忙,神色大多悠闲而惬意;书商和老读者早已熟识,每次书市上都要老友重逢般地攀谈一番。这些情景都展现了书市的文化价值。
“书市这么多年,培养了很多‘淘书’读者。他们去书市之前就知道‘我去买书’,买什么书并不固定。他可能突然发现有一本好书,发现了以后把它买下,就像探险一样,觉得很快乐。或者一本书,网上卖六七折,在书市上突然发现卖3折,他也会觉得快乐。这种乐趣不是网上或者正规书店能代替的。这也是为什么书市不搞,读者感到很遗憾的原因。”杨春宝分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