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市,前景何如?——地坛书市“停摆”引发的思考

  中华书局同样是从第一届起就参加了书市的老牌出版社。其直销部主任谢俊峰表示,地坛书市的文化功能应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地坛书市发展了22年,已经成了品牌,成了北京的文化名片,在全国的影响力都很大。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出版中心,不应忽视这种影响力,应当予以扶持。” 

  转机:现代商业模式替代“庙会式经营”

  做文化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地坛书市要发展文化功能,除了落实经费外,实现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型同样是当务之急。要解决书市当前存在的盗版、劣质书问题,必须依靠包括政府、社会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据一位出版界人士透露,现在很多出现在书市上、让读者“闹心”的劣质书籍并不是盗版,而是一些出版社或书商在外面买书号后私印的东西,其内容都是些没有版权的名著,文字和装订非常粗糙。这种书在正经书店里买不到,因为价格极低,专门拿到书市上甩卖,目标就是那些“淘廉价书”的人。“书市等于把出版行业一些灰色的东西集中暴露了,这不是书市的罪过,而是出版界整体,包括主管部门在内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同时,在经营方面,书市的主办方也应当多动脑筋。模式简单、格局低端的“庙会式经营”是读者们反映的另一大问题,这也是目前书市文化气息被冲淡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组织者和参展单位必须多做工作,加强沟通。北京的出版社数量差不多占全国的一半,在沟通洽谈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引入现代商务模式,让书市和出版社形成有机联合体,不仅能自然提升书市的准入标准,也能使其中的商业运营环境变得更加良好。 

  “在这一点上,只要主办方和展商相互理解,我相信一定有办法解决。”谢俊峰说。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