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能否介绍一下下一步的创作计划?
叶辛:我的最新长篇《安江事件》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手里也有几个知青的故事,准备写下去。但现在的我不只是写故事,我想写有更多思想性的作品,准备好了,我就会着手写。
一味抚摸伤疤没意思
《客过亭》描写了一群与作者同时代的伙伴们的生命历程。他们出身不同,心性各异,如今都人到中年,渐入老年,回首往事,不免陷入对历史与人生的深深思考与诘问……叶辛告诉记者:“我在《人民日报》上写过一篇文章,人世间是没有客过亭的。但是现在有了,这本书出版之后,上海郊区在奉贤盖了一个客过亭,比我想象的还要漂亮。”
谈及创作该书的缘起,他说,“2007年夏天,我妹妹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有一个知青在我们插队的县里当县长助理,他给了我妹妹一本上海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花名册。这本花名册,二十几页我大概看了四个多小时,虽然花名册二十多页很短,但是很说明问题。从这本花名册可以看出上山下乡知青的命运。我去插队时19岁,我妹妹16岁,从这个年龄到现在,这些人的面貌全部在这本花名册里体现出来了。为什么我会看四个多小时呢?看着看着我突然想起来,我说我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形式,就是写一帮老知青,约好了回归当年插队的山寨,这样去写一本长篇小说。”
叶辛说:“知青岁月已翻过去,我作为当年全国1700多万城市青年的一分子,亲历了那场运动。它带给我无尽的沧桑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体验了中国基层的生活,让我在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一味地去抚摸伤疤,这是没意思的。”他认为,插队的生活给了他丰厚的创作营养,知青生涯让他了解了栖息在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在这里,他拜男女老幼为师,尽可能地了解这里的一切事物,这让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