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而复返的神话”研讨托尔金的魔幻世界

  2013年史诗大片《霍比特人》全球热映。迄今为止,已跻身成为史上第十五部全球票房破十亿美元的影片。而改编自托尔金另一部超级畅销小说《魔戒》的影片《指环王3:王者归来》也位列其中。在国内,随着电影的热映,其原著小说作者、英国文豪J.R.R。托尔金和他笔下的中洲世界得以被更多国人熟知与喜爱。问世于1937年的《霍比特人》和1950年代的《魔戒》,何以在21世纪“去而复返”,书写两个“电影三部曲”的辉煌?有关托尔金文学作品和其所代表的的奇幻文学的永恒魅力,再度成为文化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3月19日,托尔金基金会指定出版人、西方重要的托尔金研究专家大卫·布朗来到中国,与《霍比特人》中文简体版译者吴刚、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复旦大学英文系教师朱绩崧等进行了一场“去而复返的神话——奇幻、现实与托尔金的世界”的研讨会,就托尔金神话体系的文化内涵及中西方影响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

  托尔金的中西方文化效应

  在国内,以“九州”为代表的奇幻文学发展时间尚浅,且往往和玄幻、穿越、仙侠联系在一起。80年代甚至90年代为主的创作群体依托网络强大、便捷的传播能力,提高了奇幻文学的知名度。然而国内奇幻文学也多被诟病情节雷同、新意不足,本土创作远远不能与国外引进作品抗衡。在读者群上更是被认为是青春流行文学的代表,只适合孩子阅读。

  事实上,在西方,托尔金作品出版七十余年来影响了一代代的成人读者,是家家户户圣诞节前的“炉边故事”。大卫·布朗介绍托尔金对于西方奇幻文学发展的影响:“在过去的50年中,这本书至少陪伴着每个家庭中至少两代人成长;而且它也理应由此开始对大众文化产生影响。奇幻与科幻,在托尔金之前并不流行,但在他之后则俯首皆是。《星球大战》《哈利·波特》《暮光之城》《权力的游戏》——如果《霍比特人》没有在1937年出版,那么这些作品是否今天能够问世真需要画一个问号。”

  《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曾经坦承,他把R.R。的缩写加在自己的名字里,正是为了向J.R.R.托尔金致敬,而他现在真的被粉丝和评论界称为“美国的托尔金”。在英国,公共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作家第一名是莎士比亚、第二名即是托尔金。美国每年销售的大约一亿本平装书中,就有四分之一可以追溯到托尔金的作品。《魔戒》更是被美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票选为“两千年以来最重要的书”。

  大卫·布朗讲到在英国奇幻文学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类型,不断会有年轻的读者加入到阅读的人群当中。“和我们的常识不太一样,我们总认为年轻人是阅读奇幻的主力军,但是通过调查发现,55%的女性是奇幻文学的阅读者。今天人们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会被影视作品影响。在过去的三四年中,图书市场有无穷无尽的吸血鬼小说在畅销,这要归功于《暮光之城》等影视作品,就像十年前的《指环王》和现在的《冰与火之歌》,引领了奇幻文学的一大热潮。其实15年前我们就在出版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但当时并没有那么热门,后来HBO拍了《权力的游戏》之后,奇幻文学被彻底激活了。”

  不难发现,在欧美小说、游戏和电影中,经常出现精灵、矮人、兽人等经典种族。一代代的文化产业创作者看着托尔金的作品长大,这些形象的创造正是源自带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托尔金《魔戒》等作品。彼得·杰克逊导演“指环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在21世纪掀起了奇幻文学的全面复兴并且让更多人深入到托尔金的神话世界。在国内,资深托尔金粉丝、奇幻粉丝不断涌现,传播和影响着国内的奇幻文化,带来托尔金神话的“去而复返”。

  《九州志》总编、奇幻文学作家江南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国内的奇幻小说也都是从西方而来。在中国,一些奇特的幻想往往会受到压制所抛弃,难以跳出西方形式的框框”。在被问及为何国内奇幻难以出现像托尔金一样的大家时,大卫·布朗谈到了自己对好的奇幻作品的理解“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个好的奇幻故事,里面的人物性格应该是有说服力、能站住脚的,里面所设定的世界虽然充满想象力,但要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让读者信服,进而进入当中去思考。”

  托尔金全新神话体系的建立

  英国人常说他们没有神话,只有女巫,英国文豪、天才的语言学家托尔金改变了这个现象,他以其震烁古今的《魔戒》《霍比特人》《精灵宝钻》为英格兰民族创造出堪与荷马史诗、北欧萨迦、乃至基督《圣经》相颉颃的精密神话体系,并因此享誉世界。托尔金创造的世界显得无比真实,神灵各司其职、风物巨细靡遗。不仅拥有详尽牢固的历史、地质和文明,他还从古代语言出发,为每一种生灵都发明了具有完整词汇、语法的专属语言。在虚构的中洲世界里,人们甚至可以对每一个人物和事件进行严谨的考证。在阅读中,很多人都有感觉,仿佛中洲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历史遗忘而已。西方人相信这个广阔瑰丽的中洲世界并成为他们血液的一部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