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被认为是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英国文学家之一。20世纪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曾这样形容奥斯丁的妙笔生花:“这些小说出自于一位小姐的纤手,不过从那个针线筐里诞生的是一件精美的刺绣艺术品。而这个主人的身上焕发着一丝奇妙的才华。”今年时值简·奥斯丁的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英国学界、文化界将在2013年全年开展相关纪念活动。
风靡200年的浪漫故事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一被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开篇之一的段落,正是出自于简·奥斯丁的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1813年的1月28日,38岁的简·奥斯汀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小说,谁也没有想到,这部讲述浪漫爱情的作品在200年后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深远的影响力。
自出版至今,《傲慢与偏见》在全球销量已经超过千万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尽管版权已失效,但该书每年在英国仍有约5万册的销量,其持久的文学影响力可以比肩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除了原著经久不衰之外,由于小说的主人公——争强好胜的伊丽莎白和孤傲专情的达西这对情侣充满了戏剧张力,《傲慢与偏见》至今已经后九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为庆祝《傲慢与偏见》问世200周年,英国学界、文化界将于2013年陆续开展相关的庆祝活动。英国剑桥大学露西·卡文迪许学院预计于6月召开会议,着眼于探讨这部小说描述的历史环境,并对这部小说衍生出的电影和其他文学作品等进行分析。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计划于7月11—13日举办跨学科会议“奥斯汀身在何处”,研究奥斯汀的小说与英国地貌风景之间的联系。而位于汉普郡的查顿庄园图书馆计划于2月举办相关学术研讨活动,话题将涉及小说的改编作品与当代女权主义思想间的关联。此外,英国皇家邮政署将在今年2月发行为纪念简·奥斯丁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问世200周年的1套6枚特别邮票,画面均绘自该小说的经典情节。
不仅仅是个爱情故事
简·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英国汉普郡史提芬顿镇,父亲是一名牧师,其与妻子共生育了8个孩子,奥斯丁是老六,自幼就显示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1801年,奥斯丁举家来到巴斯,巴斯可以看作是简·奥斯汀的第二故乡。当地的简·奥斯丁中心,陈列了不少当年的原物,再现了奥斯丁在巴斯的生活场景。尽管奥斯汀的六部小说都是在离开巴斯后完成的,但都是在巴斯开始酝酿,或者吸取了灵感与经验。奥斯丁一共写了6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分别是《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还有一部未完成的《桑迪顿》。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她试图通过描写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完美爱情,来营造一个关于完美婚姻的童话故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41岁辞世的奥斯汀终身未嫁。之前,她有过一场深刻的恋爱,1796年,奥斯丁和一名来自爱尔兰的年轻穷律师——勒弗罗伊相爱了,但这段感情遭到了两个家庭的反对。她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里写道:“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满面。”简·奥斯丁当时在自己的社交圈中遭受压力,无法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合,这也被认为是促使她写下《傲慢与偏见》一书的原因之一。
然而,《傲慢与偏见》在历经200年的时间和空间考验后仍能维系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作品挖掘了普世的人情世故和生活原貌。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译者黄昱宁告诉记者:“《傲慢与偏见》是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不仅仅因为这个爱情故事非常打动人心,还在于小说的超前性,里面写得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到当下还是适用的。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雅俗共赏的、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启发。奥斯汀讽刺、幽默的语言背后蕴藏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语与电影学讲师谢莉·科布认为:“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重新诠释奥斯丁其人其作。不同时代的人总能在她的作品中发现、感悟出新的东西,这点和莎士比亚很相似,这也是其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还有学者认为《傲慢与偏见》之所以有如此持久的影响力还在于在于这部小说的故事有很强的灵活度,可以让任何年代的读者都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