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与无是同一的”解读黑格尔《逻辑学》

    “有与无是同一的”,这是黑格尔《逻辑学》第一编“有论”中的一个重要论点。这个结论在常识看来似乎是自相矛盾、不可思议!黑格尔是这样论述的:“有、纯有,——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规定。有在无规定的直接性中,只是与它自身相同,而且也不是与他物不同,对内对外都没有差异。有假如由于任何规定或内容而使它在自身有了区别,或者由于任何规定或内容而被建立为与一个他物有了区别,那么,有就不再保持纯粹了。有是纯粹的无规定性和空。——即使这里可以谈到直观,在有中,也没有什么可以直观的;或者说,有只是这种纯粹的、空的直观本身。在有中,也同样没有什么可以思维的;或者说,有同样只是这种空的思维。有、这个无规定的直接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无,比无恰恰不多也不少。”(《逻辑学》上册第69页.)

  我们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有”,是一种没有任何规定的纯粹的“有”,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有”,是一种有规定的“有”,例如有某物。黑格尔把这种“有”称为“实有”。那么,这种没有规定的纯粹的“有”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存在了吗?其实这种情况不但存在,而且可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只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例如每个人一生都要去做很多事情,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当结果还没有被确定之前,或用哲学语言就是结果还未被规定之前,在人的头脑中“有预定结果”与“无预定结果”即“有”与“无”是同一的。这种情况即使在科学领域里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从现代天文学知道,我们的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普通一员。银河系中包含着上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银河系也只不过是宇宙中数千亿个星系中的普通一员。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地外文明,也就是说在广袤的宇宙中除了我们的地球外是否还有生命甚至人类文明存在?这是一个引发我们极大兴趣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在宇宙中只要有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存在,它的周围有像地球一样的行星存在,都有可能产生生命甚至人类文明。但是,也有可能我们地球生命产生的条件太特殊了,在宇宙中不会再有产生生命的情况了。这就回到了黑格尔的结论:在宇宙中除地球外的生命还没有被科学确认之前“有”与“无”是同一的。

  人类对于各个科学领域的认识都是逐步深化的,各门科学理论都是逐步发展的,而各种科学理论的发展都采取了假说的形式。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些假说被证实了,有些假说被否定了。这又回到了黑格尔的结论:在假说未被证实之前“有”或“无”是同一的。这就启发人们的深思:在各式各样的科学理论面前,只要它的结论还未被证实之前,就不能认为这种理论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黑格尔在《逻辑学》“有论”中还引证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它在科学领域中的实际运用。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知道在《数学分析》中引入了一个“无限小量”,它的定义就是极限为零的变量。黑格尔是这样来论述这个量的,他说:“知性反对高等数学分析中无限小量的概念所用的同样辩证法。关于这一概念,以下还要详细讨论。这些量是这样规定的,即是在消失中;不是在消失以前,因为那样,它们就是有限的量了;也不在消失以后,因为那样,它们就没有了。这个纯概念经常遭到反复责难,说这样的量要么是某物,要么是无;在有与非有之间,是没有中间状态的(状态在这里是一个不恰当的、野蛮的说法)。——这里同样假定了有与无的绝对分离。但反过来也正说明了有与无事实上是同一的,或者用那样的语言来说,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在有与无之间的中间状态。数学的辉煌成就,必须归功于接受了那种与知性矛盾的规定。”(《逻辑学》上册第95-96页.)“无限小量”就是一个既可以说是“有”的量,又可以说是“无”的量,在这里“有”与“无”是同一的。正是由于引入了“无限小量”这个概念,引起了数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了“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成为高等数学的基础,进而成为现代物理理论大厦的数学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黑格尔哲学超越常识的深邃及其价值,令人们作毕生的研究与探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