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日》:一部野心很大的小说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也许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电影《赎罪》相信不少人看过。《赎罪》就是根据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2005年,麦克尤恩开始了北冰洋之旅,跟他一起同行的还有各国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受一家环保组织之邀,去考察和见证全球变暖问题。事后他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说:“那是我去过的最美的地方,但是同样让我难忘的,是我们一行人聊起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时激烈的不和谐音,以及越来越喧嚣混乱的更衣室。”这趟旅行让麦克尤恩难以忘怀,他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追日》,以“全球视野”审视人情世故,在“生态环保”中彰显人性真相。目前《追日》一书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

    书名为何叫《追日

    麦克尤恩是当前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和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一起并称为英国文坛三巨头。1976年,麦克尤恩以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成名,并获当年毛姆奖。此后这位作家佳作不断,迄今已出版十几部既畅销又获好评的小说,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书名译为“追日”是一种意译,它的英文原名是Solar,字面意思是“太阳能”。如果用它作书名,可能书会被摆到“科普”的书架上,无缘跟很多热爱文学的读者相见了。本书译者黄昱宁告诉记者,之所以译为“追日”,这是因为它跟小说的内容以及人物的气质都是很贴近的。

    在这部小说里面,主人公迈克尔·别尔德是一个过气的科学家,他年轻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人到中年,曾经的理想越来越远,就靠吃老本儿生活:四处作着收费高昂的演讲,在各种富有声望的理事会和评委会中混日子,还在一个政府背景的学会任名誉会长。别尔德离过四次婚,第五任太太红杏出墙,不仅跟家里的装修工人有私情,还跟他的学生暗度陈仓。当别尔德发现学生穿着自己的睡袍出现在自己家里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自知理亏的学生乞求别尔德的原谅,然后不小心摔倒在一张北极熊皮毯上,脖子碰巧磕到玻璃桌面的边缘死于非命。别尔德将这个“二号情敌”的血抹在 “一号情敌”——那个跟老婆鬼混的装修工留下的大榔头上,让装修工无辜入狱,而自己则趁机将学生的研究据为己有,投身太阳能研究并大获成功。

    黄昱宁说,在小说中,当久违的“拯救地球”的理想之光,居然通过一场既偶然又卑劣的阴谋,再度照进主人公别尔德心灵的暗室时,故事读起来既有喜剧感又有悲剧感。

    幽默不足以概括作家的特质 

    在《追日》中,麦克尤恩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来表现理想主义。书中有很多幽默的语言和情节。比如,在写到别尔德的第五任太太红杏出墙时,麦克尤恩用了这样的表述:“搞外遇的是他老婆,而且搞得耀武扬威,报仇雪恨似的,压根没有一点后悔的意思。”在别尔德发现自己的学生给自己戴绿帽子时,学生跟别尔德求情,不过让人发笑的是,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家的切入点不是人情世故,而是他们双方都对环境恶化忧心忡忡,理应把儿女情长暂放一边,携手为这个星球做一些有益的事。

    黄昱宁说,幽默已经深深渗入了英国的国民性,如果我们听一个英国人演讲,那么我们对演讲者的预设就是他能带来笑声。幽默是麦克尤恩众多特质中的一个,但并不全面。巴恩斯《终结的感觉》的译者郭国良同时也是麦克尤恩的译者之一,他说,麦克尤恩早期、中期和最近的作品风格不同,给人的感觉是变化很大。“有人很喜欢他早期的作品,但是看了他现在的作品之后会觉得跳跃太大了。”他早期的作品恐怖、暴力的元素多一些,而到了《时间中的孩子》和《阿姆斯特丹》,这些元素就退到了背景之中,麦克尤恩更注重的是对道德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黄昱宁说,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怪诞、刺激,给人一种才华横溢的感觉。到了中后期,随着年纪渐长,他能够豁达通透地看世界,在技术日臻成熟之外,他的作品不像早期那么激愤,而是更加圆熟,这也是很多作家共同的轨迹。

    一个爱好自然科学的文学家

    《追日》的主人公是个物理学家,书中涉及到了大量相关知识:光谱不对称性、共振、缠结、量子谐波振荡器、弦理论、碳中立……郭国良说,麦克尤恩爱好广泛,非常喜欢自然科学,他非常希望文学家们也多多关注科学领域。

    “麦克尤恩认为,作为一个文学家,如果只局限在文学领域,那么你笔下呈现的世界是不全面的。虽然麦克尤恩是文科出身,但他是个科普爱好者,几十年来一直对科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跟许多科学家是很好的朋友。”黄昱宁谈到,麦克尤恩对于科学的爱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呈现:《爱无可忍》中的叙述者是个科普作家,《星期六》的男一号是成功的神经科医生,这些人物的职业特征并不是挂一个头衔那么简单,而是渗入整个小说架构的毛细血管,在关键点上成了直接推动情节发展的引擎。到了《追日》里,这种手段就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有些评论家表示无法理解麦克尤恩近年来的“科学主、理性至上”的倾向。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