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真正有兴趣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并且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人,翻译协会、作协、文联等组织可以进行着重培养。以前,我参与过跟法国使馆合作的一个培训项目,就是给中国35岁以下,有过翻译经验的译者开讲座培训,他们的译稿经专家修改后再发表。虽然这些工作影响有限,但它能起一个带头作用,给上进的译者一个提升的机会。另外,出版社应该提高稿费。让译者获得与劳动相应的报酬是对人才的尊重。
中国青年报: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曾多次呼吁设立国家翻译奖。国家应该怎样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学翻译人才成长的环境呢?
余中先:文学翻译成果的价值应当得到肯定。一方面,国家应当多设立有力度的翻译奖,并保证评委的水平。即使奖金不多,这份荣誉能让译者得到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在当前的职称体系下,国家应当允许翻译成果与教师评职评优挂钩,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翻译积极性。
法国有些经验值得借鉴。法国重视“文化输出”,但不是简单地推出好书并组织翻译,而是让翻译者和出版者自由选择,哪些书值得翻译并推介到国外,法国相关机构再对这些作品作出评估。其中,有文化和学术价值,但出版发行困难的作品,相关机构就给予资助和扶持,而对畅销书则一般不会资助,这部分由出版社彻底走市场路线。
中国青年报:请您给青少年推荐几本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吧。
余中先:我推荐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多夫》,还有周克希译的《包法利夫人》,马振骋译的《蒙田散文集》,我自己译的奈瓦尔的《火的女儿》。这些都可以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