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告诉记者,考古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查找资料,与同行交流,仔细分析,将这些问题研究清楚,并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地表达出来。在吴老师的记忆中最艰难的一次考古,就是他在凤翔主持秦都雍城遗址时,发现的大方坑。这大方坑下面有一个排水道,排水道一直通到了雍河里。发掘出来后,队里有人说这是粮仓,但是他认为这应该与水有关,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是唐兰老师告诉他们这是冰窖,在古代称为凌阴,是贮藏冰的地方,因此有一个水道,利于冰融化的水流到河里。通常是放冰之后盖一层厚谷壳,就像现在卖冰棍的给冰箱盖个被子一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宫的凌阴还能用于存储冰,构造与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极为相似。唐兰老师的解答,让整个发掘团队为之振奋,就像打了胜仗的军队一样,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对于吴老师而言,这就是生动的一课,也应该将其记录到发掘简报中。
与现代收藏家和艺术家所不同的是,考古学家眼中的快乐在于发现这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并不是经济价值。吴老师认为,现在收藏非常火热,这是他们以前选择做考古时所没有想到的。他说:“商周考古和青铜器我都喜欢。自己的幸运就是在于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一生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1973年在发掘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青铜器窖穴的时候,出土了一窖(37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上绝大多数都有铭文,其中有一件称为“”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的是一场由司寇伯扬父判决并处理的案件结果。内容中显示的判决刑罚包括要受300鞭子、在脸上刻字(墨刑)、要求交多少铜(罚款)等内容。这在青铜器铭文中极为罕见,它表明在西周时期,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法律条文和一整套的诉讼制度,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资料。
对青铜器和古文字考古研究的兴趣使吴老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正是这份专注,让吴老师即使面对当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热火朝天的收藏热时,依然能潜心做研究。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吴老师只是按照国家鉴定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参加文物鉴定,几乎不参加任何商业意义的鉴宝活动。他表示,对于国家藏宝于个人的收藏发展方向非常赞同,但是他认为如果青铜器能像钱币、陶瓷、字画等文物一样放开的话,藏宝于民,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那么青铜器文物将会得到更多的保护,其历史价值将会得到国内外更为广泛的认可。
多样化的考古收获源于专注的探究
自2001年退休至今,吴镇烽老师说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编撰《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这套书。据悉这套书共35卷,一卷一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将于今年10月出版。他说这是他古文字研究的精华,里面收集了他多年青铜器考古过程中所收集的16800个青铜器上的古文字,是目前最完整的古文字词典性工具书。每一件青铜器不仅配有铭文拓片,同时还配有器物图像,并有青铜器出土的时间地点、收藏单位、尺度重量、形制纹饰说明以及铭文的释文等。这套书都是繁体字的,里面自己造字7000多个。吴老师说这是他一生的成果,是其在商周金文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总结。
事实上,在此之前,吴镇烽老师还发表过《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电子版)这一专著,根据这本专著所收藏的字根,有计算机系统开发商为其研究了一套电子版的金文字查询系统。他说有了这套软件,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古文字研究效率。一旦有同行发现不知道的古文字,只要拿到电脑里一比对,就知道是不是新出现的字,如果是新出现的,他就会做针对的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结果告诉同行,并且将这新字的发现记录到字库中。现在这套软件在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语言文学研究和学习中被广泛应用。
吴镇烽老师说他自己并不搞收藏,只是为了他在考古过程中研究发掘出土文物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不过收获却是多样化的。如古文字研究的成绩取得、商周钱币研究的被认可等等。另外一项重要收获是《陕西地理沿革》和《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专著的出版。吴老师说这也是他在商周和青铜器考古过程中研究所致,例如西周历史上因实行分封制,形成了鲁、齐、燕、卫、宋、晋六个诸候国,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随葬品,还有文献记载,基本就可以还原原来六个诸候国的管辖范围,从而分析出陕西地理沿革发展的过程。
考古带给吴镇烽老师的不仅仅是多样化的收获,还有无穷无尽的学问之乐和人生之趣。他说他目前还有许多重要的青铜器铭文没有写,待《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这套书完成之后,他就有时间慢慢来完成这些论文。退休后的吴镇烽老师,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那套书的出版上。他说未完成的研究可以等这本工具书出来后慢慢做。因为作为自己考古工作的全面总结,那套书承载着他太多的心血与期望。而那套工具书的出版,对广大学者是有好处的,将其用于自己的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让更多的学者去研究,成果让大家共享,这是最让吴老师感到满足的一点。他说,退休后,教学工作做得很少,考古研究依然是其退休生活的重中之重。
|